工作调动,遇上几位十几年的酒友。下班之后,相聚小酌,心情甚为愉悦。
初秋季节,山色凝重,水色莹透。晚饭之后,天色尚早,夕阳余晖之下,登山散步之暇,屋内置一桌、数椅。六七人,净杯浅饮。不俗不雅,风趣自然,却觉得一种畅快。一瓶为宜,偶尔释怀豪情,多出一瓶两瓶,也只相视一笑。酒过三杯,话语渐渐多起来了。先是感觉,现在的酒与过去的酒相比不知是酒不经喝,还是酒量大起来了。进而小吹酒场上曾经的英雄壮举。脸红耳热,生出许多的人物佐证。当年的情景,真可与潇洒倜傥的酒仙、酒圣相媲美。连平时腼腆讷言之人,也讲一番振聋发聩的故事,让在座之人,刮目相看。
单位人众,小酌很少猜拳行令,怕四邻心烦,或弄出大的声响,如摔门、推窗、跺脚、敲墙,让人索然无趣。酒令就改为玩扑克。或一张比对大小,或双张比对点数,或三张比拼花色连缀。牌一经到手,于无声处,输赢自定,无人争论,干净利落。
偶尔,又改一酒令。扮作考官,就某一文章,问某页某行顺数第几字,笔画数是单是双。“考官”苦思冥想,“学生”悠然自得。但有时字体复杂,输者疑心笔画统计有误,小小争议一番。将信将疑,慢慢喝下。轮我考试,考一“一”字。答双。翻开书页,六七个脑袋顶成一圈,十几双眼睛盯着一处,伸出指头,一字一字的数过去,轰然一笑分开。
有人喝酒,一杯下肚,脸上直冒酒气,从眼睛一下红到脖根,显出醉形。此时若嚷着要喝,众人齐声劝住。数年前在异地,遇一酒友,姓姚,天津小塘沽人,每天喝酒五斤,盅盅飘然,坐如绅士。饮毕,言行如常人,毫无轻狂浮浪之态,惊叹为奇人。如此喝法,只能是奇人的喝法!不能仿效,也仿效不成。
身边的酒友,也就三四两下肚,略显兴奋。一杯清茶,三两句清谈。酒友老张,QQ昵称“大量不是吹出来的”,先名夺势,先势夺人,每逢小酌,从开始就推诿告饶。直到散去,该喝的酒却一盅也没有少喝。久而久之,便觉是一个缠绵的风格。
酒友中又有一人,胆小异常。牙疼就医,决定为其拔牙,但见拔牙工具拿将上来,顿然失色。医生建议喝一盅酒壮胆。扬头喝下。须臾,撸袖挥拳,大呼:“我看谁敢拔我的牙!”醉了。
酒,静止若水,喝后如火。物质的形态,精神的王者。再矜持之人,也会逼你现出原形。刘克庄词:“客舍似家,家似寄!”对酒而言,饮酒的滋味,就在于酒所参与人体之后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寄”吧!是人“寄”酒,还是酒“寄”人,不得而知。
喝酒的感觉,因环境而别,因对象而异。官宴上的酒,是不想喝,强喝。有时往往是提心吊胆,揣着性命而去,比如“鸿门宴”上的刘邦。商宴上的酒,多有智谋与盘算,看似推杯换盏,丝丝缕缕全然围绕一个钱字。至于与美人对饮,与明月对饮,与青山对饮,与清风对饮……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外,全是用酒浇出的一个“愁”字。看似洒脱,却让人快活不得!
闲暇之时,与酒友相聚,轻酌小饮,为喝酒而喝酒,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风,冬天的雪,自由、自在、自然、自得、自乐,由心而生,也算人生一大快事!(商洛日报 喻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