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说:旅行是傻瓜的天堂。看看国内“五一”和“十一”出游的盛况,真感慨爱默生的先见之明。如今,“今天你旅行了吗”俨然成为一句时髦话语。当一本赫然标着“旅行”二字的《旅行的历史》,远远地离开旅游书架专柜静立时,你会问这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旅行”、“旅游”有何区别?
《旅行的历史》不是一部磅礴的史诗,不是传奇的演义,也不是大众流行的兴衰史,而更像一个旅行文化的大拼盘。旅行作为人类活动,在人类的始祖非洲直立智人时代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的大迁移经过几十万年,走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进入文明阶段,人类旅行活动表现方式更加纷繁复杂、精彩纷呈:部族的大迁移,对地球疆界的探险,商业贸易的开拓,兵戎远征,殖民活动,宗教传播和物产的推广流传,自哥伦布时代开始的全球化大潮,以及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兴起的大众旅游。在这里,旅行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上升到群体的层面。正如书中所言,旅行,可以简单定义为“人的流动和文明的交流”。
文中有很多细节是值得回味的。通过追逐驯鹿,人类的足迹得以遍布欧亚大陆。生活在爱尔兰的凯尔特人被称为旅行冠军,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南俄草原。阿拉伯人骑着那看似笨重庞大的骆驼,走南闯北,开辟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人类在香料中发现了世界”,东方的香料被西方人当作黄金,诱惑着他们不断开拓前往东方的贸易旅程。物产的旅行,最壮观的莫过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大量新物种的发现以及传播,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东印度公司的间谍曾盗取了中国茶种,从而改写了历史。
我关注精神的旅行,那是一种充满智慧、寻求灵魂净化的身体力行的行走。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的认识世界的过程、圣徒们的传教,还是朝圣者们的献身精神、人文主义学者重返古典文化圣地,人们听从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抛却物质和世俗的束缚,全身心投入一段一个人的旅途。于是,我们可以理解高更为何要逃离那个物欲横流的巴黎,奔赴遥远的蛮荒之地。
人为什么要不停地行走?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地方,一次次地奔赴异地他乡?即使那儿没有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即使那儿荒无人烟、路险山崎。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旅行的历史》不会直接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它也没有打算要告知,因为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寻找,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