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题怎么也绕不开。比如,《哈利·波特》。
10月28日,《哈利·波特》系列结局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文版在全国同步发行,然而引起我们关注的,却不是它的销售成绩又是如何的惊人。我们执着于:这样一部引发全球阅读风潮的作品,它为什么会成功?我们也想了解,这样一部宏大的制作,它如何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它的译者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情?
费尽周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的大力帮忙下,记者终于在8日记者节前完成了对《哈利·波特》系列主要译者之一马爱农女士的专访。
关于结局
《哈利·波特》系列的一切都属于作者罗琳,她有,而且只有她有权利按她自己的意愿设计人物、安排情节
记者:随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面世,《哈利·波特》系列总算是结局了,作为几乎从始至终的译者,您现在的心情如何?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马爱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结束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翻译,我和我妹妹都松了口气,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感到若有所失,因为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六七年来每年有所期盼的状态就要结束。但是这种情绪并不强烈,《哈利·波特》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还有许多别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这几个月忙于翻译《哈利·波特》终结本,我在出版社的工作积了许多,希望能够尽快投入本职工作。而且,我们相信还会有别的优秀外国图书值得我们去翻译、介绍。在翻译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就此止步不前。
记者:前面有传言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局与作者本来的构想不一致,由于读者们的意愿,作者作了些修改,其中包括哈利·波特的生死问题,您觉得因此会不会在情节设置和内容衔接上出现问题?您觉得这种类似于福尔摩斯最终结局因读者而改变的现象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否合适?
马爱农:我个人认为,《哈利·波特》系列的一切都属于作者罗琳,她有,而且只有她有权利按她自己的意愿设计人物、安排情节。至于最后的结局是否与某些读者的推想一致,那是读者的问题,不是罗琳的问题。读者可以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某个情节,但没有权利评论某个情节是对是错。我并不认为罗琳是因为读者的意愿而改变了她的情节设置。如她本人所说,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的所有情节都是早已设计好的。当时,由于整个系列非常庞大、人物众多,偶尔会有漏洞和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记者:毕竟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结局篇,承载着众多读者的阅读期待,您有没有因此为翻译做过额外的准备?在看到原着之前,您自己有没有对结局的预想?
马爱农: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得知《哈利·波特》的终结本将由我们承担翻译,对此我们很高兴也很有信心。确实我们做了一些准备,比如,对其他的工作另作安排,腾出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以便全力以赴地投入这项工作;抽空阅读前几本《哈利·波特》,“复习”其中的重要内容和语言习惯;……当时我们并没有猜想最后一本的结局,我们只是等待着罗琳按她的意思安排一切。
关于翻译
"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种挑战,每一个段落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记者:作为将哈利·波特译介给中国广大读者的直接参与者,现在让您回头看看翻译的所有《哈利·波特》系列,再想想这些作品所取得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您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马爱农:从2000年《哈利·波特》被介绍到中国以来,我就一直参与了这套系列丛书的翻译工作,我对这部作品也从一开始的比较陌生,到现在非常熟悉、非常亲切。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承担这份工作,由于作品情节生动、想象活跃、人物丰富、悬念迭起,使我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享受,并使自己的翻译技能得到提高。而且,由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特殊性,使我们惯常处于幕后的文字翻译也受到关注,得到“哈迷”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这使我们感到很幸运。文字翻译是一种很寂寞清苦的工作,无数译者怀着对作品和翻译工作本身的热爱,长期默默耕耘,付出了许多艰辛,把优秀的外国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却很少被读者关注,这样一想,我们就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