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俗称“哈1”)开始,到后面更多的《哈利·波特》系列被翻译,越往后的翻译是更简单还是会更困难?有没有因为前面所翻译的内容而影响到后面小说的结构?
马爱农:我们参加了除第三本以外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翻译,总体感觉是越到后来越自如和自信一些。翻译第一本的时候,我们对罗琳的创作风格、语言习惯都不很熟悉,对《哈利·波特》里的整个魔法世界及其神奇魅力还不够了解,有时候会处于一种探索和揣摩的状态。到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我们对罗琳的文笔和“哈利·波特”的世界已经非常熟悉,简直可以说是倍感亲切了,在这方面我们觉得翻译起来比以前更加得心应手。当然,我们在翻译前面几本时,因为不知道罗琳后面的情节安排,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够准确或到位,一些内容到后来才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些,我想都会在今后的修订中加以更正。
记者:在所有翻译过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哪一部的翻译您最满意?因为是您和妹妹的合作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习惯你们在合作中如何协调?有没有意见不同的时候?
马爱农:在翻译过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所有作品中,很难说哪一本最满意,每一本中都有觉得满意和出彩的部分,甚至只是一句话、一个词,因为找到了恰到好处的、传神的中文表达方式而欣喜得意,每一本中也都有不够满意、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地方。翻译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工作,我们只是尽量做得更好。我和妹妹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在翻译中我们很注意向对方靠拢,完成草稿后会互相交换阅读,交流意见,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基本上没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记者:那么,翻译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在哪里?
马爱农:翻译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具有英语语言特色的内容用符合中文语言特色的文字有效地传达过来,让中国读者读你的译文时,也能感受到英国读者读原着时的那种感觉,不能遗失也不能添加,所以其实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种挑战,每一个段落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说难点,通篇都是难点,我们要不断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把所有的内容、情绪、语气,以及言外之意都尽量完满地传达过来。
关于作品
“《哈利·波特》系列实际上是一部正统、正经、正面的作品”
记者:作为译者,您比我们更了解原着的精神,您认为原着所宣扬的精神是什么?您觉得自己的翻译是否再现了作者的意图?
马爱农:我认为原着宣扬了许多正面的美德,友善、谦让、勇敢、临危不惧,等等,最后的结局也是正义战胜邪恶,从寓意上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实际上是一部正统、正经、正面的作品。但作者巧妙地把她的寓意隐藏在奇妙的、精彩纷呈的魔幻情节当中,吸引了全球无数读者。作为译者,我们尽量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意思,不使其有任何缺失。
记者:您曾说过自己很喜欢这套书,您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马爱农:我想,“哈迷”喜欢这套书的理由,也是我喜欢这套书的理由,魔法、悬念、校园生活、魁地奇世界杯、咒语、幽灵、魔药、飞天扫帚,等等,理由实在太多了。罗琳是个天才,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充满细节的魔法世界。
记者:如果不是“哈1”的风靡一时,您觉得可能在后面出这么多的续集吗?作为一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您如何看待这种出版现象?您觉得出这么多的续集是否有必要?
马爱农:我认为,罗琳写出长达七部的《哈利·波特》系列,并不是因为第一本的畅销,七本书的完整结构早在她动笔创作之前就构思好了。七本不多也不少,正好让罗琳讲完了她想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