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觉得《哈利·波特》系列明显的魔幻主义色彩如此受读者追捧的原因是什么?
马爱农:任何时代的读者都需要幻想和浪漫,我们都知道中国读者热衷武侠小说,其实西方对奇幻作品的热爱由来已久,如中国读者熟悉的“指环王”“地海世界”等系列作品,都曾在西方风靡一时。我们觉得《哈利·波特》系列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有类似之处,只是武侠讲的是“武功”,《哈利·波特》讲的是“魔法”,但都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造了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令人神往,令人痴迷。
《哈利·波特》系列共7册,分别为: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哈利·波特与密室》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4.《哈利·波特与火焰杯》5.《哈利·波特与凤凰社》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7.《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除第三册之外,其余均为马爱农与人合译)
哈利走了思考留给谁
■记者发言
对于专访中有必要提及的问题,比如《哈利·波特》的红火可能带给少年读者的影响,比如中国读者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心理等,记者没有向译者问及。在记者看来,译者最最本质的职责,只是尽量将原着的内容及寓意传达给读者,并不担负诸如记者的那些疑问。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哈利·波特》在2000年引入中国时,销售的情况并不似今天这般红火,直到2002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后,《哈利·波特》系列图书才火了起来,因此,就有业内外人士认为,《哈利·波特》的成功主要不在于文学成就,而是得益于成功的商业运作,借助了电影、网络等的推波助澜。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哈利·波特》是一部构思宏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否则,单靠商业炒作也不可能红火这么多年。
抛开商业运作的手段,就图书本身而言,《哈利·波特》的成功当与中国读者对魔法世界的陌生有关。陌生,才会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猎奇”心理,保证了读者在一段时间内的阅读热情。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会飞的扫帚、魁地奇世界杯,这些神奇的想像,让读者沉浸在魔法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人物的情感和现实中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而且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所折射出的现代校园里的很多东西,对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而言并不陌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正如马爱农女士所说,“任何时代的读者都需要幻想和浪漫,《哈利·波特》系列……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造了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这个神奇的世界与其说是对于幻想的渴望,毋宁说是对于现实的失望。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虽然也有苦难折磨,有陷害有谋杀,但主人公和朋友们并非无能为力。拥有改变现状的力量,这才是人们最大的希望,也是人们阅读作品所能获得的抚慰。因此,虽然东西方侧重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西方的魔法和巫术,东方的神话和武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接受心理,这或者是《哈利·波特》能够在世界风靡的原因。
令人略感担心的是,对于更多的低龄读者而言,魔法世界的玄妙固然能够激发其想象力,但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否会对其产生一些不良的导向?更多的读者热衷于幻想自己能有一把会飞的扫帚,而看不到主人公们的勇敢与努力,从这个现象上看,担心不是多余的。
另外,需要媒体反思的是,因为《哈利·波特》足够红火,媒体也相应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其实,《哈利·波特》之外,更多优秀的作品无人知晓,该是谁的责任?说到底,媒体也成了市场的棋子,大有顺风草的姿态,而媒体应有的思辨能力,还剩下多少?是该反思的时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