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苏童:慢一拍再发言

2010-06-04 09:50:30

来源:大众书评网

  王干将苏童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从最初创作到长篇小说《米》,这个时期苏童的代表作接连出现,被批评家归入先锋写作的阵营;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之后的调整,代表作是出现了《碧奴》;而《河岸》,王干认为是苏童第三阶段的开始。“这里面时代的元素调配得比较合理,出现了大量现实的场景。”

  与大多数作家不同,苏童的个人兴趣一直在短篇小说。1995~1996年期间,苏童曾为香港《明报周刊》以一个字一港币的稿费写短篇专栏。“那个年代,这稿费是一大笔钱。”可仅写了十多篇,就停止了,“最后我变成了一个工匠。就放弃不写了。”

  苏童承认,短篇小说对于自己只能是“自娱自乐”,因为稿费相比长篇还是低,“基本属于义务劳动,会饿死”。按照国内文学刊物的稿费标准,短篇小说每千字一百元,选载的话每千字三十。每两年结一本集子,印刷一万册。“所有收入加一起,两年不超过三万块。还不如收废品挣得多。”

  即使如此,出于兴趣,苏童在2000年之后仍然写了一批短篇小说,比如《人民的鱼》等,但作品只是在作家圈内消化,外界当时一直认为苏童“沉寂”了许久。

  这种印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经济收入和艺术野心的原因,已入中年的苏童决定专攻长篇,“放下爱好,干点大事。”“任何一个作家都还是希望能有几部拿得出手的长篇的。”苏童说。

  苏童的长篇小说屈指可数:《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以及《河岸》。除了《碧奴》属命题作文之外,其他长篇内容迥异。从对少年时期街头生活的追忆到完全虚构的宫廷故事,苏童一直在寻求自己创作的可能性,“我的每一部长篇之间都是另起一行的关系。我想和上一篇不一样。”苏童说,《河岸》可能是自己又一次尝试的终结。

  “最终一定会到关注现实这条路上”

  苏童生于苏州,长居南京。苏南文人对于细节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文本的极端在意使得批评界一直对于苏童的思想性诟病许久。但《河岸》中出现了直面70年代的现实,在一些批评家看来,此小说是苏童看重思想性的起点。

  苏童自己却认为,“我从来没认为思想性是个问题。我没见到我的哪个同行的思想性说服了我。没有谁像卡夫卡一样用文学勾画了哲学的线条。”

  对他来说,文本决定一切。

  但在《河岸》中,太多的象征和隐喻,还是让苏童以惯用的技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种情绪溢出了作家对文本的控制。文中少年的叙述,远离了作家冷静叙事的初衷,充满主观的情绪,一些人物的出场也与故事主线若即若离。苏童坦承,“我承认这些问题。这是这个作品里没有解决的。”

  以往,苏童代表作品里的故事大多把时间悬挂在民国甚至更早的历史当中。而《河岸》似乎显示著作者往当下的转向。苏童“关注现实”的尝试从2002年出版的《蛇为什么会飞》开始,当时外界推测,苏童是因为批评界关于他的小说不关注现实而做出的回应。他则否认说,“其实不是对批评的证明,是我自己的探索,到最终一定会探索到关注现实这条路上。”

  在他看来,外界大多把日常生活混同于现实生活,在这种遮蔽之下,苏童希望自己能比常人“慢一拍”再对现实发言。“一个作家不比老农民对现实理解得更透彻。作家唯一的优势是他更有耐心。”苏童说,“任何对于一个时代最精准的描述都是沉淀之后做出的。”

  结束了《河岸》的写作之后,苏童一直躲在家里休息。他已经暂时放弃了短篇的计划,他开始担心自己会像大多数中国作家一样,“超过60岁就写不动”,于是想在中年阶段“主攻长篇”。虽然他知道长篇写作是一种自我折磨,尤其像他这种自我断绝与上一篇作品关联的写法更是如此。

  • 相关阅读
  • 中国式的爱情

      爱与美永恒存在,并不因为战乱与恶人的阻隔减少半分,也只有在不断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获得永生。  单从书名来看,《此情可待》明显是一部讲述古典爱情的传统小说。很难想见,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时间:06-04
  • 创业之道,背水一战

      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大前研一认为应该是“那些拥有自我价值观,自主自觉地向前看的人。”  无论每次买多少本书,付款前我其实已经把每一本都浏览过了。那为什么还要买它们呢?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和价...

    时间:06-04
  • “中国式清官”仇和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

    时间:06-04
  • 《今天》惦念昨天

      昨天不是因为它被承认而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含藏丰厚而有意义。  1978年,《今天》杂志诞生。我不确知时隔三十年,我们是否清晰《今天》的意义。在当下缅怀抑或悼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氛围的情绪下,很有...

    时间:06-04
  • 理想主义的趋势

      世人谓我尖锐,许多人以为我的尖刀是戳向他人,戳向我的敌人,但其实,同时也戳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上了一学期日本文学,想想,必须给学生放一部片子:《华之乱》。片子很长,时间少,为了放它,...

    时间:06-04
  • 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

      “三寸金莲”,一个听似无比美妙的词,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却受尽其害,也因此,缠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陋习。  对于21世纪的年轻读者来说,“缠足”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学...

    时间:06-04
  • “失落童年”的产物

      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大门敞开了,前途随之踏进了门槛。  当《布赖顿棒糖》出版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的好友、作家伊夫林·沃评这样论说,本书“所刻画的彻底堕落的年轻人...

    时间:06-04
  • 揭秘雷曼破产之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雷曼兄弟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归属,他们分享雷曼的光荣,雷曼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在别了雷曼兄弟后,那些光荣和梦想又何去何从?  2008年的世界头等大事便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时间:06-04
  • 小官阶,大制度

      一本给一般读者的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与政治制度演化的普及性读本。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研究,可...

    时间:06-04
  • 将军性格与战争的关系

      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  美国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个军人的一生·...

    时间:06-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