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不易触及的精妙

2010-06-04 10:38:30

来源:大众书评网

  对于普通人,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即便没听说过《四百下》、《筋疲力尽》,若有人在面前咬牙切齿、呼天抢地说着戈达尔、特吕弗,这些被翻译的很动听的名字时,有些交际常识的人,也知道该做恍然大悟状吧。

  如果有人在赞颂一番法国电影新浪潮过后,接着抛出安德烈·巴赞这个名字,进而说:“知道吧,新浪潮精神之父哦。”或许,听者应该做出更感同身受的表情来吧。问题是,能记得回去GOOGLE一下者,恐怕都占不了总人数的0.01%吧。

  那《巴赞论卓别林》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

  《巴赞论卓别林》就是一个死了整整50年的法国人,写一个死了30年的英国人,不巧的是,两人都很伟大。

  《巴赞论卓别林》出版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巴赞已经离开了他钟爱的电影和人世,秉承其衣钵的学生们,用砸烂庙堂的办法告诉比他们老的和少的同行们,电影到底是什么、该怎么拍。在一个全世界都在燃烧的年代,这群出身《电影手册》的年轻人革命成功了。于是,在1970年卓别林决定将其大部分电影重映时(一段时间里,卓别林禁止其一些电影在欧洲某些国家上映),特吕弗亲自编撰了老师的评述,并收录了卓别林所写的《致人类》以及让·雷诺阿和埃里克·候麦的文字。显而易见,这本书有着一个超级全明星的创作阵容。大家在用这样一种方式,无意识地将自己和卓别林一起推上了神坛。

  应该说,任何一个伟大电影人的伟大作品,都是神秘的,比如费里尼和他的《八部半》,奥森·威尔斯和他的《公民凯恩》……而卓别林不仅仅神秘,更是神话般。这不是一种恭维,严格说来,应该是一种拜服。在解读这个神话人群里,巴赞无疑拥有最完美、精妙和富有想像力的阐述。

  跟多数电影书籍不同,《巴赞论卓别林》没有通篇采访般的吹捧和夸耀——卓别林的《致人类》更像圣徒发给上帝的一份“思想汇报”,没有一点自我赞颂的意思,相反充满肩负、担当和生之为人的忧虑——也没有当下所流行的、炫耀语法般的文字游戏;即使那些假装深沉的文化思考,在其中也看不到一丝一缕。

  巴赞对卓别林的评论,将他最擅长的发挥到了极致,一针见血亦不乏深入思考和足够的幽默,并完全回归到了电影之美上。好像张爱玲的《穿衣记》写道,什么时候旗袍要长袖、什么时候要短袖、什么时候要无袖,什么时候是开襟、什么时候是竖领、什么时候是小翻领……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巴赞就是在把卓别林电影中的那些讲究。一件件、一片片、一针一线嚼明白、说清楚。或许是因为这些文字当初是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缘故。文中巴赞选择了最为通俗易懂的解释,而不是什么解构、语言、风格、主义之类吊著书袋、恫吓外行的“恐怖”用词(其实他一直这样写文章)。当然,作为热情却不失客观的评述,其中不仅有赞扬,也有巴赞的不解和质疑。比如他提到《一个国王在纽约》时说:“可以说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我开怀大笑,尽管在我看来并非所有噱头都同样有趣;我在后一部分的四分之三时间中都厌烦透顶,这部分中的卓别林不再努力迎合争取那些爱笑的观众了。”

  除了在道德判断和文字能力上的准确外,巴赞总是能用有限的文字引发无限的联想阅读。如提到《摩登时代》,他写道:“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并不仅仅是一部主题电影。尽管卓别林在影片中明确地站在了普通人的一边,反抗社会及其机械;但这种认同并不停留在政治或社会学的偶然性层面上,而是立足于道德考量,并且始终不离其风格基调。影片中的创造性活动源于喜剧表达而它所阐发的意义,首先也只是银幕上完美展现的一个场景而已。”很显然,尽管卓别林电影的轴线总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他也总是站在普罗大众的一边,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他也是客观上的受害者而已。换言之,与其说他站在了穷人的一边,不如说是穷人站在了他的一边,事实是他站在了“人”的一边。如果套用这个逻辑,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电影能统治世界50年。何况,卓别林对喜剧表达的提纯与精准控制,远远超过了人们意识所能企及的领域。

  • 相关阅读
  • 中国式的爱情

      爱与美永恒存在,并不因为战乱与恶人的阻隔减少半分,也只有在不断追求爱与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获得永生。  单从书名来看,《此情可待》明显是一部讲述古典爱情的传统小说。很难想见,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时间:06-04
  • 创业之道,背水一战

      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大前研一认为应该是“那些拥有自我价值观,自主自觉地向前看的人。”  无论每次买多少本书,付款前我其实已经把每一本都浏览过了。那为什么还要买它们呢?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和价...

    时间:06-04
  • “中国式清官”仇和

      在这社会,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

    时间:06-04
  • 《今天》惦念昨天

      昨天不是因为它被承认而有意义,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含藏丰厚而有意义。  1978年,《今天》杂志诞生。我不确知时隔三十年,我们是否清晰《今天》的意义。在当下缅怀抑或悼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氛围的情绪下,很有...

    时间:06-04
  • 理想主义的趋势

      世人谓我尖锐,许多人以为我的尖刀是戳向他人,戳向我的敌人,但其实,同时也戳向自己,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上了一学期日本文学,想想,必须给学生放一部片子:《华之乱》。片子很长,时间少,为了放它,...

    时间:06-04
  • 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

      “三寸金莲”,一个听似无比美妙的词,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却受尽其害,也因此,缠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陋习。  对于21世纪的年轻读者来说,“缠足”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故事。对于历史学...

    时间:06-04
  • “失落童年”的产物

      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大门敞开了,前途随之踏进了门槛。  当《布赖顿棒糖》出版的时候,格雷厄姆·格林的好友、作家伊夫林·沃评这样论说,本书“所刻画的彻底堕落的年轻人...

    时间:06-04
  • 揭秘雷曼破产之因

      对于很多人来说,雷曼兄弟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归属,他们分享雷曼的光荣,雷曼寄托了他们的梦想,在别了雷曼兄弟后,那些光荣和梦想又何去何从?  2008年的世界头等大事便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时间:06-04
  • 小官阶,大制度

      一本给一般读者的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与政治制度演化的普及性读本。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阎步克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的研究,可...

    时间:06-04
  • 将军性格与战争的关系

      违背战争的规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缺失战争需要的性格是军队的缺陷,我们决不希望当战争打响之时,当将士血洒疆场,才去做早就应该做好的工作。  美国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个军人的一生·...

    时间:06-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