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皮皮说,有句话你别生气。她微笑着鼓励我说下去,但不表示一定不生气。我说到目前为止,你的小说还没有超过你的评论。我指的就是这篇《安东尼奥尼猜想》。
她的微笑变得有些诡秘。多年来,无论是从这样的微笑中,还是从这样的诡秘里,我一直看到同一个东西:坚持。她倾心猜想的这个意大利老头跟她有点相似。坚持,坚守自己的所信,是皮皮理解安东尼奥尼的基础。
在我知道的人里,似乎还没有谁是这么写评论的。我希望这会给评论界一点改变。以往的评论,好像看自己生来是作品的老师,是其表彰者和挑剔者,甚或只是作品与种种流派和主义之间的连接线。难怪有人会说:何如评论家直接来写呢?过分了,这不是评论家的职责。评论,是评论家以作品为根据的创作,正如作品是作家以生活为根据的创作一样,二者都不该满足于反映和考据。这是我的理解。《安》文即使不是开先河者,也是此种评论的典范。皮皮说,她写这本书的全部意图,就是借机整理自己以往的文学实践,并找到改变的可能。
作为畅销书作家,皮皮有过自己的收获。可她似乎更喜欢离开已经做好的事,去寻找新的领域。我们曾一起激动地谈到过哈维尔的“第二口气”,皮皮因此曾经想把这本书的署名换成另外的。其实这也许就是个心情,像过了不惑之年突然想换个发型。真就是心情而已。所有灵魂深处的东西其实永远不变,它们呈现的“变化”或许就是灵魂被唤醒程度的加深。皮皮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为了灵魂的成长。
这本书中多处谈到了寂寞者,以及舍弃自我的献身。这些起界定作用的词区分了艺术家。我感到,作者捕捉到这些并加以描述时,心情很是复杂。无论她继续写小说,还是转而从事评论(包括美术评论,从本书中也可看出她这方面的才能),她所追逐的,都会是那些寂寞者,“在黑暗中倾听”的人,那些在无声中把“自我的有限投入到无限中”的人……当人们理解他们时,从那些孤独的背影旁会生出莫名的感伤。这一直是我和本书作者之间的默契所在。
安东尼奥尼算是个孤独者。
当皮皮猜想和解读安东尼奥尼的孤独时,已经感染了这孤独。这常常是那些晚上的谈话之后,我和妻子与她告别的心情。她一个人走在一条落寞的路上,却好像正兴致勃勃地走出皮皮。
跟出版有关的人士认为这本书太小众。在此我向小众表示感谢。(作者: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