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大凡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多少总显得有点朦朦胧胧、含含糊糊、恍恍惚惚,反正给人的印象是不确定、不坚决、不明快,没有那种轮廓分明,斩钉截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燕赵侠客的面容。英文中Shanghai一词,就充满了诸多暧昧的情调,让人常常想到嘈杂的港口、飘来荡去脸色苍白的女人、一脸坏笑放肆的水手,另外,似乎还少不了混合着刺鼻烟味的咸味空气。在这种灰蒙蒙雾蒙蒙的遥远的想象空间中,阅读着张旻的小说,心头会涌上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复杂感受。
以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邓局长》为例,这真是一部非常奇异的小说。在《收获》发表时,题名是《谁在西亭说了算》。作品诉说着房地产老板、建设局主管与一位美女之间的艳情,当然,其中还有那位美女的倒霉蛋丈夫的可怜故事。故事发生地“西亭”,不知道什么缘故,常常让人联想到诗情画意的江南小镇安亭,加之《收获》配上镶有金边的玫瑰红封面,平淡之中,似乎有一种不安分的浮躁。小说变成单行本出版后,见到的是《邓局长》这样严肃的书名。封面也非常严正,黑底白字,配上非红非白的“邓局长”三个端庄大字,读着读着耳边不知不觉会传来低低的雷鸣电闪,那似乎是反腐电视连续剧常见的片头场景。从艳情到反腐的阅读跨越,可能是作者张旻始料不及的,但这何尝不是小说内在张力的一种体现?写小说用不着将道德的牌坊高高举起,那不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小说可以浪、可以邪,可以写英雄豪杰,也可以写黑幕,关键是作品文字要干净。写艳情一定要有艳情所需要的人物、环境、氛围,要有一种逼真的效果。寻着这些故事线索的假定性情节,读者犹如置身于上海周边古镇的老街,东张西望,不经意间感受着远去的生活风情。这样的文学手笔应该是属于张旻小说独有的。
张旻小说视野中的上海,有很多情意绵绵的纠缠,欲望和呻吟不期而遇,令喜爱他的读者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但要给这些小说定性分类,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这种论争首先发生在书的编辑之间。《收获》的编辑在读这部小说时,觉得应该用《谁在西亭说了算》这样的标题;而出版社的编辑在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感觉上似乎更倾向于《邓局长》,有一种戏仿“官场小说”的味道。而且,为了增强“官场小说”的仿真性,甚至在小说结尾添加了《姐妹俩》的链接,以显示官场的纸醉金迷、腐败不堪。但这种篇名理解之间的争议,并不影响张旻小说的品质。就小说本身而言,《邓局长》的包容度非常大。较之作为“后先锋”时期的张旻作品,今天的这种包容度显示了他对自己文学写作的调整,但这种调整还是适度的。所谓适度,是喜爱他作品的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情与爱的执着,对身处城市边缘小镇生活的男男女女心理状态的贴近,对小说叙事近乎痴迷的玩赏。这些都是张旻小说一贯的风格,似乎让人觉得这也是生活在上海近郊嘉定这个较为宁静的小镇中的人们才会有的气质。换一个喧闹的上海都市环境,万万不可能有这样的安逸。
想来张旻是喜欢这种平静而安定的写作氛围的。在仅有的几次上海作家聚会中,曾有幸遇见张旻,谈到最后,他总是喜欢用平实而认真的口吻说:“有空来嘉定住几天吧。”好像全世界最安宁的地方,就是嘉定。时间久了,每当我途经嘉定,总会不知不觉想到这里的作家朋友。的确,上海难得有这样一块好地方,居住着那么多作家。(作者: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