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是个响当当的老字号,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就有了,已经存在了300多年,很多人都知道它,但很多记忆只剩下早年间口碑不错的买卖铺户这样的苍白印象,没有太多了解没有太多内容,像许多老字号一样,在后人的记忆里只剩个响亮的名号。
小说《荣宝斋》填补了一些记忆上的空白,内容上节写了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战乱年代风雨飘摇的荣宝斋兴旺与衰败,并在其中融入了许多老字号的“身世”渊源。
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前身叫松竹斋,最早只是浙江姓张的人家拿俸银开的一家小规模南纸店,卖售笔墨纸砚一类的文房用具,后因承办官卷、官折成为北京琉璃厂最出名的南纸店。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匾额还是花重金请清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写的。荣宝斋精于装裱、装帧,制作的木板水印画名扬海内外。因代售名家书画,荣宝斋还和陈师曾、林琴南、张伯英、张大千、溥心畲等一大批名人大家结下过深厚的“翰墨缘”。
像荣宝斋这样的老字号是中华传统的瑰宝,都梁看中了它的传奇性和历经世事的沧桑感,第一次写了由真实人物做主角的宅门故事,荣宝斋祖孙三代掌门人的商海沉浮。
一直以来,都梁的每部小说都有侧重的主题。《亮剑》里是较量,《血色浪漫》里是叛逆,《狼烟北平》里是反抗,而《荣宝斋》里是人们越来越无助的挣扎。荣宝斋变成了商战战场,小说渲染进众多现代风格的商战情节。几个CEO大掌柜前仆后继绞尽脑汁搞经营支撑荣宝斋的生意门面。转移资产、破产保护、竞争客源、打通人脉、建立分号各种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都被高管们一一使上。在这个买卖窗口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和小说《茶馆》《林家铺子》一样的事态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书里国民党一个《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政策,用政府法币1:200兑换老百姓手里日军占领期的伪中储券,强盗掠夺式的收换办法使北平数千家商户破产倒闭,荣宝斋所在的琉璃厂大街也在劫难逃一片萧条。经历了鸦片战争、民国混战、日军侵华、内战动荡的荣宝斋像触礁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被吃人的世道一点点榨干,最终摘牌倒闭。
小说里孙辈少东家张幼林戏份儿最重,是故事的男一号,一个力挽狂澜的角色,不按常规出牌的脾气类似电视剧《大宅门》里由着性子办事的白三爷。但因为前面有了白三爷,张幼林的少爷脾气就显得没那么出彩儿,比不上《亮剑》里的李云龙有性格,也没有《狼烟北平》里的黄包车夫文三儿禁琢磨。
记得头一眼看《狼烟北平》里的文三儿时,只觉得他就是作家向前辈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的致敬。因为文三儿的职业和骆驼祥子一样,而在为人处世上又像精神胜利法的阿Q,但其实都梁赋予了这个人物不同于前人的特色。在感情上文三儿比祥子活的轻松,没有虎妞、小福子那些的红颜牵绊,却多了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两个时不常救他一把的哥们儿。在运气上文三儿也比阿Q命好,阿Q糊里糊涂就掉了脑袋,文三儿每次要掉脑袋时都峰回路转。文三儿的命运比那两位前人戏剧,生命力又像“小强”一样比前人旺盛。这方面《荣宝斋》里的张幼林没比《大宅门》里的白三爷多什么。
不过,张幼林这个人物也像文三儿一样做了小说里的牵引者,成为很多真实事件的见证人和反思者。小说里提到了清末革命党人黄兴和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未遂事件。当时的汪精卫为推翻满清统治很有爱国青年爱情生命皆可抛的坚定,还不是个怕死的投降派。而被革命党人切齿痛恨,面临刺杀危机的摄政王—溥仪他爹也是个一心廉政从自家兄弟做起,想整顿朝纲的皇亲国戚。都梁喜欢在自己的小说里探究这样的历史真实,常以现代人更客观公正的眼光重新品衡旧时代富有争议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