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乡村题材创作不景气,好的长篇乡村题材小说稀少的情形下,青年作家愚石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难得的作品。
《乡志》是愚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其首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佳作。他以三年乡村基层生活的切身体验,历经四载雕琢,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表现了本世纪初鲁中南的一段乡村生活状况,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乡村断代史。
作家在《题记》中写下了这样几段话:
公元2007年是农历丁亥年。有诗曰:太岁丁亥年,高低尽得通。吴越桑麻好,秦淮豆麦丰。三冬雨水多,九夏禾无踪。桑叶前后贵,簇畔不施工。卜曰:夏种逢秋渴,秋得八分成。人民多虐瘴,六畜尽遭迍。
这一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姓氏广场隆重举行。
这一年,县乡村三级同时换届,百姓称之为换届年。
这一年,在仙鹤乡,有这样的人和事,被记入鲁中南农村的断代史。
这饱含沧桑的笔触,绝不仅仅是在概括小说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导出书中的故事,而是暗含着世事、人生的沧桑、历史的坎坷、沉重。
小说主要写改革开放30年后一个叫仙鹤村的村子里发生的故事,期间虽然穿插着大量的民间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琐事,笔墨却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一是拆除忠字礼堂,一是村委换届选举。
忠字礼堂是“文革”的遗留物,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1]26。它是样板老太向省委提议、省里出钱出物出人兴建的,村里的人们也一齐上阵。尽管时隔多年,“文革”已经从政治上遭到了否定,矗立在一片空地上的忠字礼堂却仍然与仙鹤村的人们血肉相连。村支部书记柳恒稳在礼堂前为死去的母亲样板老太举行了葬礼;葬礼上,面对忠字礼堂,不少人生发出了对当年的各种回忆:苦干一个月建成忠字礼堂,仙鹤村被省里树为一面红旗、各地人纷纷前来参观、誓师大会、样板老太做学习毛主席语录报告、忠字舞……所有这些,都说明忠字礼堂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物,而是村里人情感的凝聚。因此,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招商引资工作摆在了乡领导的面前,一南方商人投资仙鹤乡,乡里急需六十亩空地,准备拆除忠字礼堂时,一场矛盾和冲突便就此展开了。
作为乡党委书记,郑之渊在拆除忠字礼堂一事上可谓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他始而寄希望于柳恒稳,希望他能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且利用乡党委副书记袁成华与柳恒稳之间的亲戚关系,让袁分管这件事。继而在发现柳恒稳犹豫退缩时,软硬兼施,甚至不惜假借查村里的账目之名,迫使柳恒稳出来工作。柳恒稳退出书记位子后,郑之渊委曲求全地任用了无德无能的退伍兵柳方鸣和上访专业户刘敬天做村委负责人,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拆除忠字礼堂。柳方鸣和刘敬天也失败后,乡里不得已组建了工作组,挨家挨户说服、利诱。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做出了强拆的决定。强拆时建筑公司与村民对抗的场面描写虽然简略,却也惊心动魄:
七点二十分,建筑公司施工队直接到了仙鹤村。而此时,已有上百口子青壮年劳动力,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忠字礼堂围了起来。他们手中拿着铁锨镢头,建筑工人不敢靠近。
“用铲车强行推进。”郑之渊命令。
市里的110报警电话剧烈响起,乡派出所的电话一遍遍响起,仙鹤村的村民报警说出了群体斗殴事件,警车迟迟没有来到现场。
市医院120急救车拉着警笛呼啸而过,现场传来消息,有六个老百姓受伤,建筑公司的施工车被砸,司机受伤。
忠字礼堂最后被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建筑公司的任何一个人,再也无法靠近忠字礼堂一步。
强行拆除忠字礼堂的行动宣告失败。[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