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青春文艺之反思: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

2015-01-13 11:03:43 来源:人民日报 周志强

  换言之,何谓“青年”?青年乃是200年来人类社会不断追求进步理想、不断进行社会变革的启蒙主义精神的载体,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探索未知、战胜迷信的理性主义精神的载体,更是敢于奋不顾身地反对不公正、抗争腐朽势力的理想主义精神的载体。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青年文化,具有突出的启蒙意义和批判精神。自晚清以来,凡是社会发生变革,有激情、理想和牺牲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青年”这 个关键词存在。百年来,中国青年人创造的青年文化是整个现代社会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文化的一部分,是鼓励创造新的未来的文化。

  而与之相 对,今天的青春文化某种程度上是在“青年消失”后崛起的文化:一方面,年轻人依旧激扬青春风采,充满了表达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青春风采的表现和表达却 限于“宅文化”、“幻文化”和“私文化”,不再像此前的青年文化那样是一种外向、反思和批判的文化,而是一种内向和消费的文化。如果说青年文化指向充满乌 托邦精神的激情,青春文化则沉浸在意义丰富的当下瞬间;青年文化充满了对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警惕,而青春文化则是消费文化的后果,也是其核心内容。简言 之,青年文化的关键词是“理想”,青春文化的关键词是“欲望”。

  不妨说,大众文化的青春化,一方面是青年文化退场后的激情剩余,另一方 面,又是对严格乏味的教育方式的反拨。而从御宅一族到治愈系,今天的青春文化向我们指明了一个“自恋主义时代”的来临:青年人在青春文化的体验、消费和创 造中,表达个人的欲望,又生产更大的欲望;无论是“穿越”还是“同人”,青春文化也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去隐私化与去政治化并存的文化形式。一方面,青春文化 喻示着千篇一律的个性,“青春”被作为单一的抒情符号来使用;另一方面,青春文化又强调差异和自我,凸显自我价值感的焦虑。

  总而言之,今日中国大众文化进入了青春期,也进入了欲望消费期。与此前的大众文化对照,青春期的大众文化甚至可以说变成了“另一种文化”。两种文化是否还会对话和碰撞?理想主义的热情如何在消费主义背景下的青春文化中绽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