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坤:学术性是通俗性的前提和基础。其实,学术本身也是通俗的。通俗作品的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不仅限于社会的某一部分人,而是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有高低之分,阅历有深浅之别,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面对这种状况,在写作时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接受能力,力求通俗。所谓通俗,不是肤浅,不是平庸,更不是庸俗。用大多数读者能看明白的文字表现深刻的思想,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羊城晚报:什么原因造成当下的专业历史学者往往不愿、不屑、不善于写通俗性作品?
郭志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通俗读物难写,二是写出来的著作又不被看好。《秦汉史》作者马孟龙先生在体会文章这样写道:“一是要接受这样的任务,我必须去‘补课’,重新阅读秦汉史其他领域的新进展,这样颇费精力。二是耗费精力去写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我的业绩考评毫无用处。究竟值不值?后来又想,各种歪曲的史实冲击着普通民众,似乎秦汉史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向大家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我想,这也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不发声,谁还能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呢?”这是有责任感学者的心声。
2
“戏说”挑战价值和伦理底线
羊城晚报:当下历史类图书、影视剧受追捧,一般公众似乎更主动选择“戏说”的文化产品。您怎么看呢?
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据实说来,不编造,不掺假,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尊严。撰写历史人物传记是以真实为基础,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就怎样,秉笔直书,不应有所避忌。陈寅恪讲过:“在历史中求史识。”这是重要的原则。我也不知何时起在银幕与荧屏上“戏说”之风兴盛起来,什么戏说皇帝剧,什么戏说皇后剧,什么戏说太监剧,什么戏说太子剧……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天马行空,随手挑来一个帝王或是一段历史,添油加酱,搅拌一番。你若把它当历史,他会用“戏说”来敷衍搪塞你;你若把它当假话来看,他却又撑出一个朝代来吓唬你。看了这些非历史化的戏说“历史剧”,往往会误以为历史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因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把本来是错误的东西,竟当成了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历史可以细讲,可不能“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