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数字时代,去图书馆“安顿心灵”

数字时代,去图书馆“安顿心灵”

2015-01-29 15:24:22

来源:人民日报 曹玲娟

  浦东图书馆,把建筑中阳光最好、视线最开阔的部分,全部留给了读者。包括大众基础借阅和专题专业服务在内的所有服务区域全部面向读者开放。“你看,我们 主要的阅读空间,都是在落地窗边两层挑高区域内。在这里阅读,根本不会感觉压抑。周末时读者更多,有的干脆就坐在楼梯上捧著书读。”浦东图书馆物业经理殷 国兴介绍。

  这座图书馆提供3000个阅览座位,全部配有感应台灯和电源插座,读者也可以将自己的书本和电脑带进来阅读。现有纸质藏书290万册,可外借图书110万册,日均接待读者超1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设计容量最多6000人的这里,足足来了2.6万名读者。

  37岁的白领蒋先生,正带着自己的电脑坐在图书馆里工作,他说,自己和其他年轻读者一样,很爱来浦东图书馆,“待一天都可以,这里设施一流,有电源,有无线网络,自助借书不用排队,又十分安静。”

  据介绍,浦东图书馆全馆没有任何收费项目,即便复印服务,也仅收取成本费。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甚至为读者配备了挑空的空中花园,读书读累了,可以来此徜徉休息。

  以共建共享提供增值服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是浦东图书馆一路之隔的邻居。

  细心的读者能发现,浦东图书馆五楼参考阅览区十几个书架上,标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字样。这些书,原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自家图书馆的中文馆藏图书。

  2010年12月23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刚乔迁到前程路的浦东图书馆握手签约共建。2011年3月8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就将自家图书馆的中文馆藏图书搬到了浦东图书馆这个“大书柜”里,近5万册原本“藏在深闺”的珍贵专业书籍首次向普通读者开放。

  张伟表示,“把干部学院图书馆藏书‘搬家’到浦东图书馆,让来到浦东图书馆的普通市民,既能阅读到干部学院的文献,还能接触到国家干部教育建设方面的前沿信息。同时这些‘搬家’的图书到浦东图书馆以后拥有更多的读者,起到了‘增值服务’的效果。”

  依托双方的共建共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学员也可凭借学员证“畅享”浦东图书馆所有文化资源。双方还在举办讲座、音乐会、报告厅、体育场馆等文化软硬件 设施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不管哪个单位,都要打开‘围墙’,跨界分享交融。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单位单打独斗,资源再多都是有限的。只有联合才有力量,分 享才有力量。”张伟感慨。

  • 相关阅读
  • 阿莹:棣花镇之谜

      我发现贾平凹的家乡丹凤棣花镇,居然是一处神妙的地方。  那天我们去棣花镇,走进一处正在恢复的宋金古街,大约有二三百米长,两边的门面房...

    时间:01-29
  • 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 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已有两家出版社表示将出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余秀华的诗集。  1月15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被朋友圈刷屏无数,“脑瘫诗人”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

    时间:01-29
  • 吴念真:与电影、话剧结缘都是意外

      曾五度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的台湾文化大师吴念真,不仅在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广告等行业都有极高建树,他的舞台剧作品2001年在台湾首演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上周末,由他导演的《台北上午零时》大陆版终于...

    时间:01-29
  • 余华: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听余华的法国文学告白  作为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余华的书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他也是被海外翻译最多的作家之一——英、法...

    时间:01-29
  • 刘庆邦:贴近人物的心灵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

    时间:01-29
  • 梁鸿鹰 :热爱乡村土地上的所有气息

      作家和自己脚下土地的关系,往往是会决定写作的质地的。贾大山若不植根于自己的土地,想必是不会获得经久的价值的吧。这是一个将生命融进了乡村一草一木的作家,他当过知青,但从没有怨悔。他贪婪地吮吸着农村这...

    时间:01-29
  • 何向阳:文如其人贾大山

     一个作家的品格,决定于他的生活阅历和人格修养,而作家品格,决定了这个作家文字的品格和风貌,所以古人云: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之间,作家人格与文学品格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对位关系: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时间:01-29
  • 彭程:他的写作姿态令人仰望

      最早读贾大山的作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时读到他的短篇小说《取经》《花市》,印象非常深刻。由于贾大山既不是高产作家,又为人一贯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其后很多年我都没有再读到他的更多作品。...

    时间:01-29
  • 李春雷:真情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虽然没有见过贾大山老师,但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尤其通过采访和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纪实文学,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更有了一层理解。  读者为什么喜欢贾大山?习总书记为什...

    时间:01-29
  • 诗人余秀华:若自己是健全人 会写出更多好作品

      她说写诗时才是幸福的。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  余秀华生于1976年,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导致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高中毕业后,她试图做些...

    时间:0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