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数字时代,去图书馆“安顿心灵”

数字时代,去图书馆“安顿心灵”

2015-01-29 15:24:22

来源:人民日报 曹玲娟

  高嫁接,横联谊,低辐射,广泛搭建教育和文化大平台。不仅仅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浦东图书馆还加强与上海电视 台、上海市作家协会等有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出了浦东文化讲坛、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浦东人文艺术展等系列活动,余秋雨、葛剑雄、钱文忠、周国平、鲍鹏山 等一批著名学者纷纷登上公益性、大众化、无门槛的浦东文化讲坛,在图书馆600人报告厅里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

  以文化引领为核心价值

  在数字时代来临的当下,常有人思索今日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如何应对挑战,找到图书馆在新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下的价值定位和发展路径?张伟给出自己的坚持:“我坚持认为,文化引领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

  “过去说起图书馆,就是一个放书架的物理空间,被动的、单一的、以书为主的定位。时代发展到今天,图书馆一定要转型,从重‘书’走向重‘人’,从重 ‘藏’转向重‘用’,从被动转为主动。”张伟说,“今天的图书馆一定得是主动的。如果不是主动的,还是静静等在这里,将很难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 用。”

  如何主动引领文化?浦东图书馆勇于创新,打通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消弭传统观念赋予图书馆的种种“围墙”,搭建起一个集文化、教育、生活、学术、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大平台。

  这里有专门的少儿阅读楼层,色彩绚烂,桌椅板凳无不童趣十足。8岁的唐睿芷和唐睿萱是对双胞胎,两个女孩手捧画册正看得入迷。“我去过全国各地十多个图书馆,浦东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这里就跟我们家庭的书房一样,席地而坐,自由自在,温馨温暖。”读者朱俊告诉记者。

  在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保留其真”的基础上,浦东图书馆同时推出了许多新的文化服务项目,以适应不同读者的文化需求。馆里各种主题讲座、展览、电影、 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无论什么年龄、性别、职业的读者,总能在浦东图书馆找到需要的课程资源与精神资源,如绘画、展览、沙龙、讲座、新书推荐等。

  “推广全民阅读,满足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不是多买些书就是推广了,而是要主动修为,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浦东图书馆一年上百场讲座,美国迪士尼公 司志愿者来这里教孩子英语,台湾作家来这里‘故事妈妈讲故事’,上海作家协会的作家来这里教你作文,还有少儿读国学活动等,能不吸引更多读者来吗?”张伟 介绍。

  • 相关阅读
  • 阿莹:棣花镇之谜

      我发现贾平凹的家乡丹凤棣花镇,居然是一处神妙的地方。  那天我们去棣花镇,走进一处正在恢复的宋金古街,大约有二三百米长,两边的门面房...

    时间:01-29
  • 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 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已有两家出版社表示将出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余秀华的诗集。  1月15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被朋友圈刷屏无数,“脑瘫诗人”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

    时间:01-29
  • 吴念真:与电影、话剧结缘都是意外

      曾五度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的台湾文化大师吴念真,不仅在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广告等行业都有极高建树,他的舞台剧作品2001年在台湾首演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上周末,由他导演的《台北上午零时》大陆版终于...

    时间:01-29
  • 余华: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听余华的法国文学告白  作为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余华的书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他也是被海外翻译最多的作家之一——英、法...

    时间:01-29
  • 刘庆邦:贴近人物的心灵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

    时间:01-29
  • 梁鸿鹰 :热爱乡村土地上的所有气息

      作家和自己脚下土地的关系,往往是会决定写作的质地的。贾大山若不植根于自己的土地,想必是不会获得经久的价值的吧。这是一个将生命融进了乡村一草一木的作家,他当过知青,但从没有怨悔。他贪婪地吮吸着农村这...

    时间:01-29
  • 何向阳:文如其人贾大山

     一个作家的品格,决定于他的生活阅历和人格修养,而作家品格,决定了这个作家文字的品格和风貌,所以古人云: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之间,作家人格与文学品格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对位关系: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时间:01-29
  • 彭程:他的写作姿态令人仰望

      最早读贾大山的作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时读到他的短篇小说《取经》《花市》,印象非常深刻。由于贾大山既不是高产作家,又为人一贯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其后很多年我都没有再读到他的更多作品。...

    时间:01-29
  • 李春雷:真情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虽然没有见过贾大山老师,但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尤其通过采访和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纪实文学,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更有了一层理解。  读者为什么喜欢贾大山?习总书记为什...

    时间:01-29
  • 诗人余秀华:若自己是健全人 会写出更多好作品

      她说写诗时才是幸福的。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  余秀华生于1976年,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导致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高中毕业后,她试图做些...

    时间:0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