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市场竞争压力变大,到国外市场放手一搏,挖掘新的赢利点变得很有吸引力。此外,随着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国外民众希望了解当下的中国,而通过文化产品正是一个便捷的途径,这也为民营企业打开国外市场提供了契机。
敏锐地嗅到市场的需求,文化企业投身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从主观上来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眼光、经验也逐渐与世界接轨。
“尽管已经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地有成功案例,但目前来看,民营文化企业海外淘金还处于起步阶段。”陈少峰说。
“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要跨过很多障碍,要知道,国家之间是有屏障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刘绍坚说。
“‘走出去’可不是简单地拿出去就行。”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介绍,《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在美国播出时,美国观众不习惯每晚连续看同一部剧,更接受“周播”和“季”的方式,因此在向美国发行时对电视剧进行了重新剪辑,每集独立成篇,才得到认可。“不是人家看不懂,也许是我们给人家打开的方式不对。”马中骏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金元浦教授强调,“优秀的文化产品要在国外得到认可,首先得品质好,这是最基本的条件。然后再融入国家、民族的元素和价值观,这是加分项。不能用加分项代替基本条件。”
文化“走出去”要顺其自然,要生产出适合全球流通规律的产品
目前,虽然有一些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外闯出了名堂,但毕竟总量还不大,陈少峰认为,“这种尝试是个开始,处于一个健康成长的状态,将来可能会有更大的进展。”
刘绍坚介绍:“文资办给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提供了扶持资金,还搭建文化融资体系,帮助中小民企融资。”此外,还通过京交会、文博会推广这些企业。“在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过程中,政府要尊重市场、尊重企业,明确分工,千万别越位,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与时俱进改革出口退税税制。”刘绍坚介绍,此前,我们国家退税只能退增值税,但除光盘、书籍外,文化是服务业,是营业税,得全额缴税,无法退税。现在变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影视、广告等很多行业已列入其中,税制上大大改善。目前,无形的对外文化贸易怎样认定出口额,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