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冯骥才:别让挑山工被穷困逼出历史舞台

2015-02-05 16:58:52 来源:城市快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冯骥才近照

  本报记者 苏莉鹏

  再过几天,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将迎来73周岁的生日,他为自己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这一年能回归他的老本行——写作。

  这几年,他为保护传统村落四处奔走,发起“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完成村落数目已逾百个,分布于中国各个省份。冯骥才先生为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花费的心血有了初步的成效。

  即便为保护传统村落花费很多的心力,冯先生依然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今年年初,他的6部新作出版,涵盖了文化游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品收藏、散文小品、纪实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泰山挑山工纪事》是最引人关注的一本。

  《挑山工》,这篇冯骥才先生写于1981年的散文,1983年起收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几亿人熟知的经典美文。冯骥才先生也因为这篇文章成为泰 安市荣誉市民。几年前,当他得知泰山的挑山工已经是最后一批、面临消失的消息后,便想再去拜访泰山挑山工。终于在2013年年底成行,并为泰山的挑山工做 了口述史,于是便有了《泰山挑山工纪事》一书。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再写挑山工,不但实现了冯先生的一个心愿,也唤起了当年拿着语文课本、被挑山工精神鼓舞的人们的情怀。初登泰山,冯先生是个20岁出头、意气风 发的青年,在那里,他偶遇挑山工。而今再登泰山,年逾七十的他只为挑山工而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寻访挑山工的经历,如同挑山工肩上刻满岁月伤痕的 扁担,在冯先生的心中抹不掉、化不开。

  1964年,22岁的冯骥才在画家溥佐先生那里学画,有一天,溥佐先生对他的几位学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冯骥才兴奋难抑,立刻呼应前 往,临行前的几天,他兴奋得夜里睡不着觉。“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经常去游 玩的地方。姥姥常对我讲泰山的景物和传说。”冯先生说。也许是这份早就根植于心中的情愫,让他第一次去泰山时,就走进了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也沉醉在那 层层叠叠的美景中。“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没有钱,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我还记得坐在经石峪的石头上,一 边吃大饼卷鸡蛋,一边趴下来喝着冰凉的溪水,一边看着那些刻在石头上巨大而神奇的字。还记得一脚踩空,掉到一个很大的草木丛生的石头缝里,半天才爬出 来。”冯先生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