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育儿秘笈

宝宝打人了!别马上冲TA“大呼小叫

宝宝打人了!别马上冲TA“大呼小叫

2012-06-21 16:46:16

  我家宝宝1岁8个月了,是个男孩。我发现这段时间他非常喜欢打人,只要人家小孩一靠近他,他就会打人家,我该怎么办?

  ——牛牛妈妈

  东东刚刚出去几分钟就把邻居小妹妹打哭了。我抓他回家的路上,他看上了邻居小姐姐手里的草编蚂蚱,一定要拿到手。小姐姐自然不肯随随便便给他。东东立刻火了,抡起拳头就往小姐姐头上砸。我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结果小姐姐哭、东东闹,场面真够热闹,我尴尬死了。

  ——东东妈妈

  宝宝怎么会打人呢?做父母的可能真是难以理解。其实这也算正常,是很多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拥有的经历,关键是看父母怎么预防和及时终止这样的行为,避免打人不可救药地发展下去。

  * 模仿能力可能是“罪魁祸首”

  宝宝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在生活中任何人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模仿目标。当然这些榜样有好也有坏,那么宝宝是如何通过模仿学习到打人、骂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实验室中重现了这一过程。

  在进行实验的活动室中有很多儿童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研究者将儿童分成几组,分别进入活动室玩耍并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用木槌打娃娃并有很多攻击性言语;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只是玩一些玩具拼图。随后将儿童单独带到另一间相似的活动室进行测试,以了解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模仿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看到成人的攻击行为,儿童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在榜样无攻击组中几乎没有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宝宝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家庭成员、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父母不仅要做宝宝的好榜样,还要帮宝宝屏蔽掉那些不良的信息,让宝宝快乐健康的成长。

  小贴士:

  研究表明,儿童2岁左右产生了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或抢不到玩具而沮丧、哭泣。12-24个月儿童的侵犯行为(咬人、打人等)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20%的儿童的侵犯行为指向引起他不愉快的人。

  * 宝宝打人的原因种种

  1、模仿攻击行为

  宝宝最善于模仿,有时打人只是宝宝模仿所见到的攻击行为。

  事实上,宝宝并不理解他所模仿行为的意义,父母的大惊小怪反而会让宝宝更有乐趣重复不良行为。如果宝宝模仿不良行为,父母可以不去理睬他,如果宝宝发现他的这些行为不能引起别人注意,没什么意思,自然而然就会放弃再次进行类似动作。

  解决方法:

  注意不要在跟宝宝玩游戏时宠爱地和他打打闹闹,以免宝宝模仿。如果宝宝摔了、磕了,或是在与成人玩游戏时恼了,不要帮宝宝泄愤似的拍打人或物体,否则会被宝宝模仿到这种泄愤的行为。

  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教养方式,不要成为宝宝的不良示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攻击行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被宝宝学到,充满矛盾和压力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宝宝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存在很多行为和心理问题。也不要体罚孩子,体罚同样是给宝宝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不要让宝宝观看暴力情节的电视、动画等;注意暴力性媒体与榜样对宝宝的影响。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卡通形象对宝宝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2、对待挫折的方式

  打人可能是宝宝对待挫折的方式,由于宝宝缺乏沟通技能,因此他不能解决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耍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宝宝感到窘迫或者受到威胁时,就会出于本能的防御反应打人。如果他觉得这种方法有效,就很容易重复这种行为。

  • 相关阅读
  • 父母必知让宝宝聪明的五大秘诀

    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两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而父母们却往往容易因为孩子幼稚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对宝宝的智力引导──这可是极大的失误啊!此时,父母们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步骤,尽快激发孩子此时大脑的潜能,让我们的好奇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

    时间:06-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