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催“大”微量元素
明知结果不靠谱,为何还要开展检测?某三甲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医生小苏说,医院领导要求开展检测,创收是重要原因。小鲁也表示:“医院之所以开展,有的是因为儿科医生和医院管理层对微量元素检测存在错误认识;有的是即使知道真相也不会主动戳穿这个事情,毕竟增加一个检测项目就可以多赚钱。”
据调查,我国各地微量元素检测基本都是自费,一次检查五项(除铅外)费用低的40元左右,高的近100元。小苏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用的主要是国产试剂,五项检查成本厂家报价7元多,再加上仪器损耗以及人工等成本,这一项目的盈利虽不算太大,但它量大。“微量元素检测纯属炒作。除医院外,最大的赢家就是那些卖补品的商家,还有检测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厂家。”小鲁说,这是一个产业链。业内人士指出,不仅检测、开药增加家长的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拿不靠谱的检验结果去指导用药,其中潜藏隐患。如补钙过量会引发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等;锌过量则会导致孩子胃肠道不适。
禁令遭遇“软执行”
其实,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除血铅检测外,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不得开展其他重金属和类金属的临床检测,不得出具临床检测报告。”这一规定在现实中明显遭遇“软执行”,凸显了监管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