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炮轰”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或一毕业就去创业,称这是对大学教育的冲击,也给学生带来了心态上的问题。这一番言论让大学生“老板”这个特殊群体再度走上风口浪尖。
创业,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才华释放实现梦想的征途,还是一时冲动盲目随潮的表现?让我们来倾听一下学生们的心声及社会各界的声音……
“背著书包”闯市场
社会行业千姿百态,大学生创业也各分其流。
电子商务公司、艺术设计工作室、格子铺、自行车租赁行、快递公司……3月25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街”正式开街,26间商铺店主清一色是在校生。“90后老板”丁勇是大一学生,早在高一时就跑电脑软件订单,两三年间挣了10万元。听说学校要开创业街,作为电信卡学生代理的他,从手下200多个销售人员中抽调了3名学生精英组成创业团队,干起了花卉买卖,并前往沭阳县新河镇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承包了农民6亩“裸地”,同时打算雇佣农民种植花卉,销往高校、饭店。丁勇很自信,“现在在学校卖花卉,日均进账200-300元,最多时一天1000元。”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电子商务系大二学生商来瑞,是近日成立的网上商城——“飞购校园”的总经理。“现在大学生中‘宅男宅女’多,特别喜欢网上购物,不缺用户。”目前团队已聚集了20多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设立了采购部、市场部、运营部、物流部、统筹部五个部门,人人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马上还要在省内其他高校设立‘分公司’,目前已达成一些意向。”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省在校大学生创业呈现零起步的生活性创业、立足专业的经营性创业和走向社会的市场性创业三种形式,创业载体从分散向创业街和创业园区转变。
为何“心很热手很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之路的动因复杂且多样,其中有一多半是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我打工得到的第一笔工资,是老板砸在我脸上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这辈子必定要走创业的道路。”丁勇告诉记者,“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在校创业可以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不过于注重创业的结果是好是坏,只为在创业的过程中锻炼自我,积累经验。毕竟我们还年轻,输得起。”有点交学费上社会实践课的意味。此外,迫于就业压力,为了赚钱和生存的想法也很普遍。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七成多在校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然而真正敢于实践、敢于让梦想成为现实的人却极少,不到一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很热、手很凉”的现象?
“社会经验不足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一位长期关注大学生创业的专家表示,虽然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实际运作能力普遍不足,在真正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
小周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去年学校开办创业街时,他和女朋友拿下了一个两平方米的小店面,开起了“彩妆工作室”。“当时信心满满,觉得市场挺大的。”小周说,没想到还没到第二个月,小店就开不下去了。记者在这个创业街上看到,一共28家小店,大门紧闭的已有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