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南京大学采访中,多位教授对周宪教授的学术人品给予了不俗的评价,认为周宪学术做得很好,自我要求比较严,做事很认真,对于学术有着高远志向。有人评价说,“是一名君子型的学者”。有教授则亲耳听到过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他学术造诣的嘉许。
但也有同院的教授评价,周宪是个书生,还是学者意气,对任何人都不冷不热,让人感觉不好接近。
作为周宪教授昔日的导师,董健教授并不避讳对这个得意门生的尖锐批评,他告诫自己的弟子,“周宪你凭学问,可以做得蛮好的。你别去当(校长)助理了,回到系里当教授多好。”
但他同时认为,周宪这次也是制度性缺陷的受害者,“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选的要求,你去查那些申报材料,我敢打赌99%以上都有各种不实的情况在里面。”
他认为,国家精品课程是高校资源争夺和学科地位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制度设计有问题。“制度把人给改了,而不是人改了制度。精品课程的评估体系也有问题,这是周宪问题产生的背景,他太认同这个体制了,如果对这个体制有点反抗,就不会这样。”在董健看来,要迎合一个扭曲的规定,就不得不把自己给扭曲一下,这在高校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而同样的道理,“教务处开证明怎么这么快呢,也是太认同这个体制了”。
对于这个事件如何演绎到了今天的地步,董健教授直言不讳:“方蔚林等人不是为了维护学风,完全是为了泄私愤。一旦离开事件本身,想达到其他目的,就不会有底线。”
董健教授认为,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中国的教育有问题。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看多了大学里的怪现状,多次奋笔疾书,呼吁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对大学之魂的归来,寄希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知识分子精神的重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