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套松散脏乱的桌椅,一间昏暗破旧的砖瓦房,闷热潮湿的环境,这是不少人心目中乡村中小学的模样。偏僻贫困的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境况,总是能激起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的渴望。
然而,当大学校园里的志愿者真正踏上支教之路后,发现现实生活中志愿支教面临着诸多尴尬。譬如联系学校和生源的困难和艰辛,譬如经费捉襟见肘,譬如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限,等等。
“在奉献着自己,升华着人格,体现着价值的同时,却也面临着困难,有着说不尽的苦闷与辛酸。”曾两次参与暑期支教的大学生小杨说。
联系学校,哪里才是最需要
洛阳师范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芦云,是文学与传媒学院“向阳花爱心支教队”的负责人,从第一次支教到现在已经有两年了。
提起支教过程中的苦与乐,芦云感慨不已。
今年暑假,芦云所带的15人的支教团队去的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石碑洼小学。初到学校,芦云坦言有些“失望”,“坐公交就能从市区到达学校,交通很便利,学校条件设施也很不错,有不少多媒体设备,大部分学生家里都能上网,让孩子们表演个节目,他们都能哼唱出一些时下的流行歌曲”。
芦云说,这里的学校条件相当不错,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接触的也很多,支教者那种“被需要感”淡了许多。他们其实原本想去个偏远的地方,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外边的世界。
芦云说,自己的团队不是学校组织的,所以联系支教学校、人员培训、招收新人、筹集经费只能靠团队自己。
但是,毕竟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能力和资源实在有限。每到暑假,寻找对口的支教学校成了一个大难题。
“团队只能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尝试着去联系,虽然有些盲目,但是目前唯一的办法。”芦云说,对方有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会拒绝他们,这让支教队员很受挫。
同时,就读的大学考虑到学生安全,不让他们到偏远的地方支教。毕竟以往曾经发生过大学生因到云贵高原偏远山区支教而死亡的悲剧。
“没有一个这样的沟通和供需平台,告诉我们哪里需要支教的力量,这让人很是头疼。”芦云说。
鞠明兴是郑州大学(招生办)小白鸽义工队的负责人,他与芦云有着同样的苦恼。
每年的4月,鞠明兴都会着手联系支教学校,一个学校挨着一个学校打电话,但直到6月才能确定下来。
在联系学校时被拒绝也曾让鞠明兴很受打击。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魏店小学在今年暑假就拒绝了鞠明兴的支教请求,原因是出于双方学生安全的考虑。“虽然对方学校这些考虑很正常,但爱心无处奉献,队友们难免会有些心凉。”鞠明兴说。
针对这种现象,一位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网友在贴吧中解释道:“中小学生也会放假,农村家里干不完的农活需要孩子帮忙,干农活也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学到很多东西。”
筹集经费,自食其力困难多
要想保证一个支教组织的运行,经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能得到学校经费支持的支教团队少之又少。
芦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一个院系自己的支教队,学校每年会给两三百元的经费,这些会用于制作队旗、横幅和购买一些办公用品。
芦云说,每年为了提高新队员的能力,他们会到一些培训机构做素质拓展训练,这项花费最便宜,每人也要30元,30个人的团队要花近1000元。二三十名支教成员往返车费需要600元左右。
芦云告诉记者,第二年开学后他们会组织回访,总要给孩子们带点笔、本等小礼物,这项花费也需要300~400元。这样下来,经费的困难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