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芦云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够省了,队员培训从外边请来的老师都是免费的,去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机构也会给他们便宜很多,像今年去孟津的支教队联系了洛阳的爱心车队,又省了一笔钱。
鞠明兴也坦言经费是个大问题,每年都会向学校申请项目,如果该项目立项可以获得学校1500~2000元的经费支持,但这些钱也不足以支持一个团队的发展,若是没有立项,则会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陈鑫是小白鸽义工队今年去青海省杂多县第三完小支教队的队长。陈鑫告诉记者,他们这次支教,每个人的往返路费就近千元。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本身还没有挣钱的能力,但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却不得不自掏腰包。
令队员们欣慰的是,杂多县第三完小对他们的到来给予了热烈的欢迎。“学校安排我们到食堂免费吃饭,在学生宿舍住宿,还提供了被褥等生活用品,为我们支教作足了保障。”陈鑫说。
杂多县第三完小的巨占元校长对前来支教的郑大学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学校本身就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老师,这些大学生经历了3天的奔波,跋涉2500公里来到这里,克服高原反应,为孩子们带来了歌声,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彩色的世界,他非常感激。
郑州大学数学系团委书记王永刚非常支持学生们的假期实践活动,谈及学生的活动经费问题,王老师坦言,学校和院系不能承担全部费用,尤其是一些省外的项目。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他也只能尽自己力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除此之外,每年开学后学校会对暑期实践的优秀团队进行表彰,河南省届时也会有相关评选活动。
入不敷出,支教团队怎么保证正常运行呢?
芦云说,他们只能自食其力。临近暑假,团队的队友会一起去捡塑料瓶卖钱,在校园里捡,到同学宿舍收,中午吃饭时间,下午放学后,处处可见他们队友的身影。
芦云告诉记者,情况好时,一个大瓶子能卖一毛五,一个小瓶子一毛钱,情况不好时大瓶子一毛钱一个,小瓶子三个才一毛钱,捡瓶子每年能收入400元左右。
“即使远远不够,我们也要努力,为了支教,为了献爱心,也为了锻炼自己,了解社会。”卢云说。
支教本身,单有爱心远不够
每年的暑期支教时间大多在半个月左右,时间短,常常是与孩子们刚刚熟悉就不得不离开。
洛阳师范学院的揣平在2011年暑假参加了支教活动,当时她负责二年级学生的暑假作业辅导。揣平说有些小孩特别调皮、难管,耐心劝说不行,训斥又怕伤害了他们,这让这些没有管孩子经验的“大学生老师”感到有些头疼,情况最差时,45分钟的课堂时间,她需要用20分钟来维持秩序。这样的情况过了一周左右才有所改善。
河南某大学团委一位多年负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老师认为,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好,光有满腔热忱是不够的,支教者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对志愿者最大的挑战。“在支教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志愿者都会经历一个从兴奋激动,到分析思考,再到怀疑自责的过程。”这位老师说,“当瓶颈期来临,现实的苦闷,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都让他们在义务支教的路上摇摆不定。”
河南大学的牛彦平同学坦言,当自己站上讲台时会发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适用的绝不仅仅是艺术的舞台,面对真正的课堂与教学,毫无经验的他们很容易受挫。
牛彦平告诉记者,自己就曾无数次想过退出支教组,因为她觉得,就目前自身能力和知识来看,教给不了孩子们有用的东西。而且,许多前去支教的同行者,都表示曾经在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里无地自容。
参与支教活动的时间一般为一年,每当有新同学新成员加入,老一届的学生就要让出支教的机会,这让这些老成员无法将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支教活动中去。衔接的裂隙,使支教活动出现某种意义上的断层。而人员的流动,又会让孩子们难以敞开心扉,接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