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正式身份是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但本质上更像商人,通过发放赛课证书谋取利益。嵇成中称他们为“职业赛课经理人”,并曾当面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以赚钱为目的”。
据了解,基层的赛课一般由县市教研部门组织,全国范围的赛课大都由教育学会和一些高校负责,坐在评委席上的人员包括学会的理事、教研员、师范院校的老师、教育类出版社的编辑等等。嵇成中抱怨说,一些评委已多年不从事教学,但指手画脚,乱说一通。
赛课应回归常态拒绝表演
尽管,赛课面临种种问题,但绝非一无是处。贺杰认为,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教研员、特级教师和你一起磨课,把你的课批得体无完肤,然后反复地修改、说课、完善,你的教学水平肯定会有进步。
“这种磨合有利于自己的教学。”他说,“有了这种超常规的磨练和专家的指导,我在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设计以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确实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他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名度,愿意继续参加赛课。
但贺杰希望,赛课应成为教学的标杆、范例,能让所有看到它的老师借鉴、受用,而不是表演。“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那些问题在表演课上都被指导老师们交代了,会误导别人,以为教学是很完美的过程。”他说。
本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成都一所小学在2011年9月29日承办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西南赛区英语赛课活动。它在学校网站发布的新闻稿称,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将此次赛课作为全体教师“钻研教学、投身教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学习契机”,“参赛教师要学会历练,所有教师要学会反思”。这种良好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吗?
陆世德做过教师和10年的教育局局长,经历的赛课活动不少,在他看来,赛课如果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方向的发展,就更好;如果只是为了排个名次,评几个奖项,就没有意义。他遗憾地发现,大多数赛课对个人有利益,但对提升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和一个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则没什么帮助。
“对一个区域的教育部门来说,通过包装,打造几个名师,不难,但最根本的是要打磨一种氛围,让所有的老师都能专注于教学研究,并产生专业成长的欲望和追求,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陆世德说,赛课往往以一节课论成败,背离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事实上,一些赛课的优胜者并非真正的教学能手,“有的人一辈子可能只上过一堂好课,但这堂好课就足够他(她)吃一辈子了。”
陆世德担任吉林省抚松县教育局局长期间,特意淡化了“赛课”的影响。他为教师们创造的成长阶梯是:合格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其中一定有赛课,但不是看一节课,而更多的是看常态的表现。”
一些老师呼吁,赛课应回归常态,拒绝花里胡哨。如何开展教学竞赛?陆世德建议,要变以一节课论成败的做法为“主题似的教学研究”,如语文学科的“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但看老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还要通过答辩考察他平时的积累和反思、研究能力。”他说。
陆世德认为,还应让“演员型选手”从赛课的舞台上退下来,推荐和选拔大家公认、学生欢迎、代表课改方向的优秀教师参赛。他说,为了展示真实的课堂和水平,让老师们远离那些“导演”,避免反复磨课,赛事的组织方应该临时抽课,不事先指定内容,然后让选手们封闭起来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