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阴题视频在微博热传后,不少家长也纷纷发博举报其身边的“阴题”。“我儿子遇到过一道历史阴题,绝对让人崩溃!”南京市民王女士晒出了上面这道她儿子前不久遇到的三道历史“阴题”。“这也太抠字眼了吧?”王女士说。
陈女士儿子在南信大附小上五年级,前些日子,她心血来潮看了儿子做的一道奥数题:有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每组数字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规律。
答案令人大跌眼镜:(1、3、7、8)读音都是一声;(2、4、6)是四声;(5、9)是三声。
“这哪是数学题啊!”陈女士说。
11月初,重庆商报则报道了当地一位家长被女儿的一道一年级语文“阴题”难倒的事。
题目是:有个孩子叫白方,站在水边看文章,打一个字。这位家长想半天也没找到答案,求助硕士朋友仍无果,最终上网求助网友才知道答案是:“激”。
记者在网络上检索“阴题”后发现,网友贴出的“阴题”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多个学科。
目前在出版社工作的晓钟残漏(网名)告诉记者,他曾做过几年教师,也曾做过几年义务教辅的出版,他说,最近网络热传的“阴题”,多安排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各科同步类教辅的课外练习题中。“出这些题的辅导书多以拓展儿童思维和智力为噱头介绍他们的阴题。”
而南京拉萨路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查女士表示,曾遇到学生向他们请教类似“阴题”。一些解题方法夸张得老师都感觉“吃不消”。
七嘴八舌聊“阴题”
“阴题……原来还有这么一说……现在的小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对于崔老师的阴题视频,有网友表示,拿这种靠偷换概念等手段得到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做有点误人子弟。但也有网友表示,类似崔老师出的阴题只是活跃课堂气氛使用的游戏而已,“中国人的创造力不行,就是因为想问题模式化、教条化,你不要看这个老师讲的有点二,但确实是教育孩子的好案例”。而记者采访也发现,对于“阴题”的看法持正反两种观点。
反对
阴题无法教孩子解题方法
南京拉萨路小学葛老师直言,“阴题”完全没有教学的含义,她不提倡小学生做过多此类不走寻常路的数学题。拿“菱形题”举例,葛老师说这是一道图形题,正确的解题方法一定要由一个图形变换成一个或多个图形,要有图形的特征在里面,才能称为图形题。用“1个◇”来解答,不是在训练所谓的“逆向思维”,而是把题目变质了,是一种偷换概念。葛老师认为,常做“阴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爱钻牛角尖的情况。“正规教学应该教学生解题方法,我们常常花两节课的时间讲一道题,为的就是告诉学生们方法。循序渐进,因人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正如每一个季节有不同的风景一样,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接纳知识、理解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固然需要超前开发,但仍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能过度开发,拔苗助长。”葛老师觉得,“阴题”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反易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