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玲告诉我们:“陶芯3岁时我俩出去的,娃交给她爷爷奶奶管。老人都60多岁了,家里养了6头牛,还有七八亩地,他们农活也忙。陶芯在眉底上了4年幼儿园,人家那时候有校车接送,下午给送回来也不耽误家里人干农活。”王满玲说,陶芯上了一年级后就只能放在村里读书了,因为爷爷奶奶骑不了车接送不了。
谈到陶芯马上要读二年级,就必须去西坝小学或者眉底小学的现状,王满玲说:“我暂时不出去了,专门在家照顾孩子。家里花费小一点,紧紧张张也能过下去。”
小山村的夏夜
若说杨庄初小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点也不为过。初夏时节,正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色,美不胜收。在一群孩子的前簇后拥下,我们在村庄里快乐地往来穿梭,走访了5个小朋友的家庭。直至晚上9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学校走。由于左手边的民居十分分散,加之右手边全是庄稼地,稀少的灯火,朦胧的月光,任何一个小动静都让人心惊胆战。
就近住在学校里是我们白天主动提出的。杨庄初小的主体是一个二层小楼,由于村里学生数量锐减,一年级只占用了一楼的一间教室。任振华的办公室就设在教室隔壁,方便照顾学生。紧邻的一间教室留给了村办幼儿园的二十几个孩子。大楼一层的另一半是杨庄村委会的办公室。任振华向村主任申请,让我们住在二层村里给驻村干部预留的房间。
由于我们回来太晚了,任校长已经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因为夏季农活多,妻子陪着儿子在西安读书,只留老母亲在家里干家务任振华不忍心,所以夏天他不住在学校里。但是到了冬天,天亮得晚,为了不影响给孩子们开门,他几乎每夜都住在学校里。
穿过黑森森的院子,靠着手机的微弱灯光摸上楼,打开房间的灯,我们发现任校长把他的热水壶放在了门外,还帮我们打了满满一桶水。
夏夜,黑漆漆孤冷的学校,独自站在院子里望着周围,也会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不知道那么多个漫漫冬夜,任振华一个人守在简陋的校舍里,是怎样度过的。那一点炉火能暖手脚吧,但恐怕暖得了心的,还是他的5个可爱的学生。明天,为他们而坚守。
校长的菜园
在学校一侧围墙的墙根脚下,任振华开辟了一小片菜园。长方形狭窄的小框框里,种着豆角、南瓜、西葫芦、菠菜、油麦菜等等。“咱们这儿离街道太远了,我要上课,去买菜不方便,也没有卖菜的上门。以前还有卖豆腐的天天来,我就只买些豆腐吃。最近天热,豆腐做的少,不等到咱这儿人家就卖完了,也连卖豆腐的都没有了。我就在院子里开了一点地,种点菜自给自足。”而这小小的菜园,不仅添了盘中餐,也给整个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岁岁月月,任振华精心呵护着他的学生,精心呵护着他的菜园,精心呵护着学校里的一切。
任振华说自己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回忆起自己在杨庄任教的这9年,也是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他很少有抱怨,言语间总是很乐观。“2006年刚来的时候,学校前头的这座桥还没有呢。一座木头桥,一到涨大水就走不成了,必须绕到对面山上再过来,这样从西坝过来就得一个多小时。到了2008年有了这座桥交通就好多了。”哪怕粉笔盒里连一根完整的粉笔也找不出,哪怕教室的墙皮斑驳脱落,任振华仍旧说,就像门前的石桥一样,现在学校的条件比以前也好多了,“我不羡慕别的老师到大学校去,这么多年也从没给组织上提过要求。保安镇有130多个老师,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到这儿来让谁来。”
说起学校将来的走向,任振华真诚地向我们讲了一段他的心里话:“对于我自己来说,学校撤到西坝对我确实方便,离我家近。但是这些娃呢,六七岁的娃,走40多分钟的路程,太不安全了,遇到雨雪天气又咋办。父母可以不怕风吹雨打,忍饥挨饿。娃冷了、饿了,咋办。我也有孩子,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不忍心。”任振华说,他一个人坚守在这里,既是老师,也是保姆,只要国家还需要他坚守,他会一直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