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西方主流民意不支持对叙利亚动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西方民众对“战争欺骗宣传的五大原则”越来越耳熟能详
“利比亚模式”是西方干预他国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如何使国际舆论就范,使国际民意支持西方国家军事干预一国内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西方一直主导着国际舆论,西方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非西方国际民意都支持对这些国家的军事干预。直至今天的叙利亚,西方这一招突然失效,无论怎么通过种种“化武惨剧画面”进行反复宣传,西方主流民意就是不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西方民众对“战争欺骗宣传的五大原则”越来越耳熟能详。
提到这五大原则,当然要提及比利时历史学家、记者米歇尔·科隆。尽管他不是这五大原则的始作俑者,但却是使之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者。
2001年比利时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战争宣传的基本要素》,作者是比利时历史学家安妮·莫雷利。而科隆则是比利时揭露“媒体谎言”的专家。他与莫雷利的观点不谋而合,并将其归纳为更易为公众理解的五大原则。近来他应邀参加了法国电视三台的文化专题节目,再次强调这五大原则。他的影响力目前正在扩大,其观点正在西方各国网络上引起越来越大的争议。
二十年来科隆就一直在追踪战争与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科隆发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欲发动一场战争时,总是会利用媒体来铺路。一方面媒体要起到为战争正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动员战争舆论的作用。这样,一场战争才能同时在战场和舆论两条战线上同时打赢。他最近引用1940年丘吉尔的话说,“假如人民知道战争的真相的话,他们就会反对战争。但问题是,他们并不知道。”科隆认为,这就是陷入战争欺骗宣传陷阱中的西方民众的普遍状态:对他们将要参与其中的战争实际上一无所知。玩味一下他最近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战争欺骗宣传的五大原则”,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到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洗脑的。
第一就是要向民众隐瞒历史和地缘战略真相,以使民众无法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比如将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斗争说成是一场宗教之争,以掩盖英国的殖民主义。如果以叙利亚为例的话,则可以看到,法国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曾经轰炸叙利亚,试图阻止叙利亚获得民族独立,后来法国又利用宗教分裂了叙利亚。温故而知新,今天法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准备对叙动武的国家,正是历史的延续。推翻巴沙尔政权对于法国来说,是重建地中海国家圈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科隆认为,其实这场“内战”蓄谋已久。法国前外长迪马透露,早在两年前就有人与他接触,称“我们正在叙利亚谋划一件大事,你是否有意参与?”迪马拒绝了。但事实却完全按“有人”的预言那样发生了。
第二是将战争的真正战略意图隐藏起来。比如不说是为石油而战(在打死卡扎菲以后,今天分享利比亚石油的是卡塔尔和法国),而总是为“人道主义”而战;打伊拉克是为了世界和平(因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利比亚是为了保护班加西的平民(最终推翻了卡扎菲政权)、轰炸南联盟是为了解救科索沃难民(后来导致科索沃独立)……而今天打叙利亚则是为了“惩罚”“胆敢动用”化学武器的巴沙尔。
第三大原则是妖魔化对手。妖魔化对手不仅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而且能够哄骗民众支持战争,让民众以为战争是为了保护他们。这次就是号称巴沙尔使用了化学武器,尽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科隆称,妖魔化对手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屡试不爽的“高招”。当年美国就是声称伊拉克的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发动侵伊战争的。今天美国和法国所使用的手法与当年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