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动物世界

江豚等顶级物种濒临灭绝 三大“杀手”威胁长江生态

江豚等顶级物种濒临灭绝 三大“杀手”威胁长江生态

2013-01-14 16:05:05

  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不足千头,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自从2007年长江白豚消失以来,白鲟、鯮鱼、拟尖头鲌、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也多年未被发现。

  此次科考对造成江豚数量锐减原因进行了考察,专家指出,食物资源锐减、长江航运、污染排放,是导致流域物种消亡的三大“杀手”。

  江豚可能成为下一个白豚

  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长江流域的江豚仅有1800头左右,近几年来,这一数量进一步减少。

  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科考,不久前完成了从宜昌到上海往返3400公里的航程,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总共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加上去年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科考中发现江豚540头次,目前全流域约有920头。以长江干流武汉至宜昌段为例,此次科考发现江豚39头左右,较6年前减少了六成以上。在洞庭湖,预科考中发现江豚较6年前减少了四成。

  2012年,长江流域多个江段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阳湖、干流鄂州江段、安庆江段、南京段等总计发现30多头江豚死亡。

  五年前,中外科学家宣布白豚功能性灭绝,从此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

  江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白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

  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表示,上述水生动物的消失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会影响到种质资源的优化和进化。

  国际淡水豚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说,食物链中间环节的生物灭绝可能造成食物链崩塌,作为长江生态系统里的顶级物种,如果江豚也消失,则标志着整个长江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发生严重改变,水生物种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王丁说:“从生物学意义看,白豚、白鲟、鲥鱼等相近物种几乎同步走向灭绝,这意味着长江生态在一段时期里发生了严重突变。”

  长江原有生态系统被打破

  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流域内,包括两湖流域,渔民的酷渔滥捕导致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各种捕鱼的‘迷魂阵’甚至把政府增殖放流的鱼苗都捞了起来。

  “对于江豚这样的水生哺乳动物,长江里繁忙航运也是导致他们死亡的重要原因。”王丁说,江豚和白豚一样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记者在一些死亡江豚的照片上看到,那流线型的身体上满是一道道被螺旋桨以及滚钓渔具划伤的痕迹。

  科考队成员、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说,长江干流,尤其是下游区域货船作业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而在镇江至江阴江段,半小时货船密度达105艘。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该建设生产性设施,但是科考人员沿途却发现,很多豚类保护区成了航运要道,航运、渔业等活动很难避免。

  一些江段隔不远就有采砂点、工厂、码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沿江两岸的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危化码头等重污染企业也很多见。

  掠夺性开发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水质污染。近年来,每年注入长江的废污水320亿吨到340亿吨之间,“废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小幅增加。”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穆宏强说。

  此外,专家认为,长江上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阻断了一些洄游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也破坏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还有长江两岸越来越多的水泥护坡,王丁说:“这些正在打破原先那个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

  • 相关阅读
  • 警惕威胁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出行的“三大杀手”

      本网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交通活动中所担负的安全责任越来越大。这部分人遵章守法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决定了道路交通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好坏。在机动...

    时间:09-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