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生态,防止文明断裂
科学家表示,顶级物种的锐减甚至消失,是长江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一个缩影,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长江流域的顶级物种相继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有生命的河流的“行将就木”。
许多迹象表明,如今的长江越来越不适合江豚的生存,与其说她是养育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生命河”“母亲河”,不如说她更像一条人工运河。王丁表示,她的自然属性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渠道化”和经济属性。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长江沦为一条只供轮船航运和废污排放的人工运河,那么发源于斯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何以为继?如果长江江豚这个标志性物种灭绝,那么同为哺乳动物的人类何以生存?”王丁说。
如何保护江豚?如何保护长江生态?如何防止文明断裂?这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拷问。
穆宏强认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今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不予立项,一些落后的产能必须被淘汰,使经济增长与长江生态承受力趋于平衡。”
对江豚而言,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均需进一步加强,要提升对江豚人工繁育的科研投入。王克雄说,与大部分江段数量减少不同,部分经济活动少的就地保护区江豚保护较好。
专家呼吁,对长江实行全面禁渔制度。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捕捞量一年10万吨左右,不到市场需求的三十分之一。水产养殖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能有5到10年的休养生息,长江渔业资源乃至整个长江生态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曹文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