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矛
△市飞播站组织装种队向飞机上加装树种,为播撒“绿色希望”做好准备。
▷商州区飞播站进行播前地面处理工作培训,确保飞播造林顺利进行。
初秋的商洛,山峦、湖泊、树木依旧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群山被郁郁葱葱的林木布满。在秋风中,蔓延至天际的绿色波涛翻涌着,似乎在迎接那场即将到来的,层林尽染引万千人观赏的盛宴……
是一场跨越50载的绿色接力,让昔日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化作广袤林海。
自1975年起,商洛开启飞播造林征程,一架架飞机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将希望的种子撒向群山,铺就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融共生的发展之路。
50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据统计,商洛市飞播造林累计已经成林256万亩,活立木蓄积约1170万立方米,总产值约30亿元,为全市森林覆盖率贡献了10个百分点。
“会飞的植树员”破解传统造林之困
风拂过山野,漫步山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枝叶舒展,翠绿中开始透着些许橙黄,风过时叶影婆娑,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偶尔会有小松鼠、小鸟等野生小动物突然从树丛中“窜”出来,看到人来了,快速地隐没于树林中。
见到这些萌萌的小家伙,遇到的人很惊喜。市飞播管理站高级工程师贾冬笑着告诉记者,林中的野生动物增多,意味着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变好,如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飞播造林在商洛的持续开展。
在过去,人工造林一直是绿化大地的主力军。商洛的老一辈林业人肩扛树苗,手持工具,一步一步深入山林,为商洛大地披上了一件件绿衣。但人工造林的效率较低,每天能够完成的造林面积有限。像山区里一些悬崖,坡度陡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还有一些高山,海拔高、气候多变、氧气稀薄,人工攀登都极为困难,更别说背着沉重的树苗和工具去造林。而且传统造林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人力成本、运输成本、工具设备成本等,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种种困境,都在呼唤着一种新的造林方式出现。
而“会飞的植树员”——飞机播种造林,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应运而生。
飞播造林是一种高效的造林方式,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能够精准控制播种位置和密度,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
“相比人工造林,飞播造林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的荒山荒坡,有效解决地形复杂区域难以开展人工造林的问题。”贾冬说。
50年弹指一挥间,一颗颗种子从“天”而降,已然陆续长成参天大树,见证着商洛50年的巨变,曾经的荒山变成茫茫林海。
“飞播人”创造荒山变青山的奇迹
商洛全域深嵌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近70%,重要水源地植被覆盖率超过90%。在这里,没有一座山不被绿意包裹,没有一个村子不被青翠环绕。翠绿的新枝、深绿的茂叶、墨绿的古木层层交叠,浓淡相宜的绿意在山间流淌,将大地晕染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绿色是商洛最美的风景,也是商洛最好的名片!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聚力林长制,全面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这其中凝聚着一代代基层林业人的辛勤与汗水、担当与付出。
“当时的飞播造林是新事物,但实实在在是又苦又累的活。”镇安县飞播站站长李和邦介绍,在大山之巅,那些参与过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的老一辈林业人是飞播造林的“导航者”和“奠基人”,他们不怕山高路险,不畏酷暑严寒,硬是靠着一双脚,走遍了镇安大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
当时,这些老一辈技术人员在既没有GPS等高科技设施设备,也没有车辆代步的条件下,翻山越岭手绘作业规划图,奔走于高山峡谷之间,设人工导航点、测播种带……当时这些准备工作只能靠两条腿跑。
每当飞播造林作业开始前,林业技术人员必须到指定地点挖坑设置火堆(点火)、用白布条标记播区边界、施放烟雾弹、在山巅用红旗引导飞机……这些地面“导航”工作离不开林业技术人员的精心组织。
飞播造林时间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到8月份左右,飞播施工中工作人员披星戴月、高温炙烤、饥一顿饱一顿……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在几十年飞播造林的风雨兼程中,商洛飞播造林工作者都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创造了“荒山变青山”的奇迹,在生态建设的乐章中弹奏出了最美的音符。
造林绿化永远在路上
飞播造林是一项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今年6月,我市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度飞播造林工作的通知》,对2025年飞播造林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我们提早做好了地面处理、种子检验、导航数据校核等播前准备工作,飞播施工中与公安、气象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飞播飞行作业安全进行。”市飞播站副站长贺筱说。
碧空如洗,林海浩瀚。“下种喽!下种喽!”知晓飞播造林作业消息的人们欢呼着,奔跑着,期待着大地萌发又一片新绿。
今年7月14日,我市飞播造林施工启动,历时35天,实施飞播作业85架次,撒播侧柏、香椿、黄栌等种子5.6万公斤,涉及商州、丹凤、洛南、商南、镇安、山阳6县区的13个飞播区域,完成飞播造林作业面积7400公顷。
在飞播造林工作中,商洛飞播人积极开展试验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完善飞播措施。
在种子处理上,采用鸟鼠驱避剂拌种,减少鸟鼠对种子的耗损,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土壤瘠薄,就为种子穿上“营养衣”,采用保水剂、生根粉等为种子进行拌药处理;
在播期选择上,改春播为秋播,使幼苗避过高温伏旱,苗木保存量增加,飞播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在飞播过程中,逐步运用GPS北斗导航,大大提高飞播作业精准度,播种更均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种子落地,管护上马。飞播作业结束后,对播区封育5至7年,同时制定管护措施,与播区所在地(镇村)签订播区封山育林合同,建立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力求使飞播造林早见成效;利用媒体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及设立宣传管护碑(牌)、安装防护网、刷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飞播成就和管护的重要性;对成苗较差的地段及时开展播区补植,促使播区全面成林。
与此同时,近年来,根据当地气候物候特点,结合本土树种分布情况,商洛在飞播造林中积极加大乡土生物能源树种的飞播量,从原有的以油松侧柏为主的飞播单一树种模式,转变为油松、杉木、黄连木、漆树等生物能源混播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复合混交模式,在加强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土壤肥力的情况下,形成高质量能源林体系。
“今日播撒一粒种、未来长成一片林”。商南作为我市重要的飞播区域之一,自1982年实施飞播造林以来,采用运五B型飞机先后在金丝峡、过风楼、湘河等6个镇(街道)实施飞播造林作业,播撒油松、侧柏、黄栌等种子。
“为了做好飞播造林工作,商南飞播人积极学习新技术,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措施,将新GPS北斗导航用于接种查苗,电脑绘制接种线等新科技融入飞播工作中,大大提高地面接种精准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商南县飞播站站长李月森说。
一颗颗种子落地生根,一片片林子拔地而起,一场持续了50年的飞播造林工程接力,见证了商洛大地从荒芜到青绿的变迁。
如今,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而在商洛,飞播造林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飞播造林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