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创新激活千年文脉

2025-11-10 09:52:11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卫娜 张文明 王萱 孙杨

  图为王利娜带领商州区第二小学学生参加剪纸比赛。 (本报记者 方 方 摄)

  在广袤的商洛大地上,剪纸的锋刃游走如画,泥塑的泥土诉说乡情,花馍的蒸汽氤氲祝福……近年来,我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创新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生命力,让非遗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化的新生活。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以用来装饰生活或进行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近日,在商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利娜的工作室里,纸屑如雪纷飞,不一会儿,一幅幅融合秦岭山水与现代美学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自幼跟随外婆学习剪纸技艺的她,经过多年钻研,将商州剪纸的粗犷线条与江南剪纸的细腻灵秀巧妙融合,形成“传统中见新意”的独特风格。

  “南方的剪纸,就和秀美的江南女子一样。我们北方的剪纸呢!就好像西北汉子比较粗犷,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因为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热爱生活,热爱那个花草啦!还有这个我们常见的小动物啦!它是偏多,这是我们本地的特色。”王利娜说。

  为突破传统题材局限,王利娜翻阅史料、遍访名师,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开发出书签、团扇等文创产品。如今,她的作品不仅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文化伴手礼”,更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丹凤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伦正用双手重塑传统。清代以来,丹凤泥塑以制作庙宇神像为主,风格庄重却题材单一。进入新时代,以王伦为代表的传承人突破传统框架,将创作视角转向日常生活,通过夸张造型与写意手法,泥塑作品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立体画卷”。

  王伦说:“我们做这个民俗泥塑,它首先是一个工艺品。除此之外,它还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一个纽带,能够勾起现代人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一种美好生活的那种愿望,因为回忆过去很多都是回忆过去的美好,所以这个泥塑还能勾起乡情。我们的泥土它也是会说话的。”

  如今,丹凤泥塑的用途已从传统玩具、庙会供品拓展为旅游纪念品与民俗展览符号,更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丹凤泥塑走进了中小学课堂。

  近日,在洛南县90后女孩杨洁的厨房里,南瓜的橙黄、菠菜的翠绿、红曲米的嫣红在面团上交织,幻化成十二生肖、福禄寿喜等120多款原创花馍。这位曾经的“灶台小跟班”,如今已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花馍新匠人”。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这个非遗也是需要传播下去的。我们年轻人做非遗有一点很重要,年轻人懂得用媒体去把这个东西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都去知道这个东西。”洛南县非遗花馍传承人杨洁说。

  杨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花馍制作过程搬上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天然食材调色,现代审美造型,这种“传统技艺+年轻语态”的传播方式,让传统花馍迅速走红。她的客户从洛南本地扩展至西安、商州等地,让更多人尝到了这份“甜蜜的非遗”。

  从剪纸的锋刃到泥塑的指尖,从花馍的蒸汽到网络的流量,商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以创新破局。他们或深耕文化内涵,或拓展应用场景,或借力数字传播,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42项、市级298项,培育各级传承人470多人。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创新发展工作理念,出台了《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举办非遗专题培训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作品创意大赛等活动,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未来,我们继续以创新为桥,让商洛非遗既守得住文脉根魂,又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真正活在当代生活里。”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德峰说。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