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风采  »  关注动态  »  本地动态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释放发展动能

2022-05-24 08:34:56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张祖成 王敏

  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是商南县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落户工业园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该公司引进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暨精密数控机床组群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陕西众合森工生态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是商州区瞄准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转型、促进消费升级打造的新产业“增长极”。该项目形成定制设计、自动生产、规模销售的完整家居装饰产业链,整体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规模化。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没有市场主体的充分发育,就没有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持续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市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只有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释放发展动能,才能实现追赶超越目标。

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市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有效释放商事制度改革红利,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2.94万户,从业人员43.78万人,注册资金3279.93亿元。其中,内资企业2754户,注册资本462.19亿元;私营企业22044户,注册资本1236.31亿元;外资企业61户,注册资本208.93亿美元;个体工商户98078户,资金数额134.0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6424户,出资总额114.86亿元。

  市场主体“少小散弱”,整体发展水平不高。2021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61%,位居全省第10位,比汉中市、安康市分别低3.11%、2.73%。市场主体总量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22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10位。我市千人拥有市场主体为63.79户,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57户。目前,全市市场主体绝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占比高达75.85%,比全省(73.32)占比高2.53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由于设立限制条件少、投资成本低,占比最大。全市企业占市场主体的比例为19.22%,比全省(25.15)低5.93个百分点。全市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规模以上市场主体仅有14968户,纳税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32户,纳税在1万元至50万元的有4113户。

  结构层次单一偏低,新产业发展缓慢。2021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中,第一产业有12665户、占总量的9.79%,第二产业有13464户、占总量的10.41%,第三产业有103232户、占总量的79.8%,三产比例为1:1:8;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比达到60%以上。工业化程度过低,龙头带动和产业带动能力十分弱小,新型产业还不明显。从市场主体数量看,排名靠前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58205户、住宿和餐饮业19476户、居民服务和修理及其他服务业12811户、农林牧渔业13569户、制造业5558户,上述五个行业数量合计占市场主体总量的84.77%。我市市场主体仍然是传统型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企业、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少,发展后劲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快培育。

  条块分割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2021年底,分县区看,商州、洛南、山阳、镇安市场主体登记户数最多,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丹凤、商南、柞水、市本级市场主体登记户数较少,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创业密度看,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分别是:商州66.63户、洛南53.59户、丹凤47.70户、商南73.50户、山阳57.08户、镇安77.05户、柞水83.02户。

  纳税主体占比偏低,社会贡献度不高。据税务部门统计显示,2021年底,全市共办理税务登记98044户(不含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占全市市场主体登记总户数的75.79%,其中,注销登记户49332户、非正常户1629户、正常管理户44838户,正常管理户占到税务登记信息确认户的45.7%,注销登记户占到税务登记信息确认户的50.3%,五成的市场主体因各种原因自开办登记之日起从未实际发生过生产经营业务、或生产经营时断时续、或走逃失联查无下落,成为税务管理的非正常户。全市纳入税务正常管理户44838户,剔除不需办理税务登记、临时经营户及申报个人所得税的自然人外,实际缴税户仅有14971户,只占到正常管理户的33.4%。市场主体纳税分布状况整体呈现出“开办登记户数较大,正常经营户不足一半,实际缴税户不到正常户四成”的特点,反映出我市经济税源基础较为薄弱,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弱小。

  企业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大部分市场主体对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专注商品经营,满足于贴牌生产或无牌代工,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及无形资产保护意识。2021年,全市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仅75家,只占法人企业总数的0.42%。重点产业金字招牌打造能力弱,主导产业商标集群少,仅有商洛炼锌厂“秦锌”、香菊集团“菊品”、盘龙制药“盘龙”、必康制药“必康唯正”等为数不多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度的商标品牌,朝阳金丝源食品“金丝源”是近10年来全市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我市大部分企业属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

多重因素制约

  我市市场主体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市场主体仍是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明显。

  社会共识没有形成。市场主体发育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活力,广大干部群众对培育市场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稳就业的“顶梁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培育和激活市场主体方面,各级各部门对市场主体认识还不够统一,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还不够清晰,工作重点还不够明确,培育不力,责任不实,机制不健全,有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管理服务难以达到优质高效。特别是在发展中小微企业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环境不够优,帮扶措施不到位。

  惠企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促进全面创业和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处于多、散、乱的状态,有些政策出台的公开程度不够,政策宣传解读不足,企业不了解详情,影响了政策落地的实施效果。部分惠企政策存在“天花板”现象,有些惠企政策制定不接地气,没有与本地企业、行业发展实际相呼应。惠企政策制定存在滞后性,跟不上新型业态发展步伐,有些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政策时,缺乏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由于事前沟通协调不够,出自不同部门的政策时有矛盾之处,政府主抓、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政策措施缺乏衔接,管理服务难以配套,督查考核不到位。

  主体培育不够精准。从各区县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较少,新增的企业多,但真正培育壮大的少,由于管理不科学、发展模式滞后,一些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往往因为过度负债,导致杠杆失控。2021年底,全市办理涉税市场主体98044户,其中大多是商贸流通和传统服务型企业,但仍有一少部分属于科技型、环保型和技术型企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这一部分有潜力的企业,如何改变过去壮大后才关注、帮扶的模式,树立由小到大全过程的培育新机制,以及由谁来挖掘、认定和培育,还值得研究和深思。

  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从陕西省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结果来看,商洛营商环境评价得分为81.5分,总排名位于全省12个参评市区中第7位。办理破产、市场监管、获得信贷、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4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9项评估指标处于全省中游,获得电力、纳税、执行合同、招标投标4项指标排名全省倒数第二,跨境贸易指标处于全省末位,与全省先进市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部分含金量高的权力仍然没有真正下放,变相审批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已经下放的权力,因机构设置不匹配、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导致基层服务能力与权责下放不相称,“服”的优化跟不上“放”的速度,存在基层“接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有些事项办理环节还存在办事流程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烦琐、资料重复提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遇事推诿等问题。

统筹施策推进

  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是优化商洛经济结构的主要措施,也是全方位推进商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发展市场主体。要转变思想观念,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自觉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主动迎接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不断创新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等,积极探索能够壮大市场主体的新方法、新模式。加强组织领导,把市场主体培育作为县区和部门“一把手”工程。成立高位推动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领导小组,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市场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督导考核,将市场主体发展目标纳入县区、园区、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绩效综合考核。建立通报机制和约谈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加大督查工作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大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解读有关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使“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吸引外来企业来商投资,增加市场主体数量。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破解市场主体难题。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措施,税费优惠政策只是吸引投资的一项措施,企业的发展重在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能力、人才支撑等一系列相关的投资政策,需举全市各部门之力,主动发挥职能作用,才能破解当前签约项目转化率不高、企业发展中连续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发展瓶颈多等问题。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政策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发展需求。加快政策落实跟踪,重点解决政策落实“玻璃门”“中梗阻”等问题,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强化融资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为需要融资的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企业用工需求交流平台,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加强企业用工指导。

  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按照“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的思路,坚持一二三次产业一起上、大中小微企业一起抓,引进与培育并举、增量与提质并重,统筹推进市场主体的全面发展。必须抓增量,既要抓好招商引资又要注重自主培育。围绕新材料、大健康、大旅游、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围绕“一都四区”建设、市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依托我市矿产、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发展“3+N”产业集群和17个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产业生态,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抓提质,研究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贴息、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发展。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推深做实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全市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以及产品准入改革,压减企业开办和注销手续,向社会公开企业开办涉及的证照、办税、银行开户等的办理时限,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审批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审批服务“一键式”“一网通”集成办理;持续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破除“官本位”主义,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围绕群众和企业的需求提供精准化、“保姆式”服务,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在加强涉企服务部门自身建设、提高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强化部门联络配合等方面进行改进。

  强化商标品牌培育,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重商标、创品牌”浓厚氛围,经常走访调研企业,宣传商标价值及商标注册的资料、流程、途径,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多形式发展商标,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商标培育,不断激发特色优势产品的品牌潜力,立足商洛产业基础和优势产业,选择名优企业、特色龙头企业形成市、县两级拳头品牌方队,制定梯队培育计划,形成争创品牌的多级梯队;通过支持企业传承传统文化、依托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发展格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以品牌战略工程为重要抓手的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品牌战略管理,大力推广运用品牌创新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组织开展集群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在各行业选树品牌创新标杆,竭力培育打造优质品牌。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