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刘富芝第四次来到嘉嘉家里,这一次“嘉嘉不再紧抱双臂”。
母亲也承认,经过四个礼拜的辅导,“孩子不那么轴了。”当着刘富芝的面,母亲承诺以后会少打孩子,多跟孩子沟通。
趴在桌子上做功课的嘉嘉,背对着两人,没有回头说了句“我才不信”。
尴尬的外力
“家务事”别人不好管
提到17岁的张江(化名),71岁的于秀华一声叹息。
在打工者聚居的石景山区,退休后的于秀华和几个老姐妹一道义务辅导小区内的流动儿童。
12年的时间里,于秀华看着张江由儿童长成少年。但于秀华感觉,那个小时候会把自己心爱的小人书送给于奶奶的张江,“离自己越来越远。”
生活在复杂的重组家庭,暴力像驱散不开的阴云,笼罩着张江全部的少年时光。
于秀华结识张江的时候,他还不到6岁。那时,于秀华从他家楼下走过,常能听到窗户里传来张江的哭喊,还有一声声“啪啪”抽打的闷响。
皮带沾上凉水,抽打在身上;擀面杖高高扬起,重重落下;脑袋被砸破,血流了满脸……
还有一旁嘶吼的父亲,“你怎么不去死。”
“他要是想打你,总是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如今说起被父亲打,张江轻描淡写,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施暴的还有继母,张江回忆一次冲洗垃圾桶时,水不小心喷溅到继母裙子上,继母抄起墩布,密集地抡打在他身上。
成长的年月,张江不止一次对于秀华说,“我要宰了他们。”他还跟同伴约定过自杀,不过最终因为同伴的胆怯作罢。
“不要粗暴。”于秀华跟张江父亲说过无数次,管教孩子需要耐心。每一次,张江父亲总会不耐烦地挥手,而对张江的打骂,一直没有停歇。
家长的不配合没让于秀华灰心,她期望学校能帮忙介入。
她去找过张江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楼下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老师下楼后听说要了解张江的情况,扭头就离去了。
“老师们知道张江父亲经常打他,根本不管,”学校的冷漠让于秀华心寒。
记者调查中,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坦言,就算知道有学生经常遭家长打骂,他们一般也不会过多说服家长,“说多了人家烦,人家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愿意怎么管就怎么管”。老师们只能多劝被打的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你好”,尽量不让孩子留心结。
6月3日,丰台青塔春园小区,楼道内依稀可见的血迹,提醒着人们数天前两个幼儿被家长打死的惨剧。小区居民称,孩子的父母是福建人,在京做海鲜生意,“听说在家里常动手。”
该小区租住不少外地人,“今天来明天走,谁也不认识谁”,一位居民说,“真要家里动起手来,连个劝架的都没有。”多名居民表示,即使知道谁家孩子常被打,不熟的邻居也不好干涉,“那是人家的家务事”。
用尽了所有力气,独自作战的于秀华最终没能驱赶张江心中的戾气。
长大后的张江喜欢去射击场打兔子,“鲜血迸出的瞬间很刺激”;喜欢飙车,心情不爽的时候就砸车出气,“车皮凹下去,心情会好些。”他还曾亲眼看到一个人在距自己三四米处触电身亡,“旁边的人都吓跑了,我就没,我很麻木。”
更让于秀华担心的是张江手臂上的刀疤,他继承了父亲的暴躁,经常跟同学打得头破血流。
另一种暴力
李阳家暴的阴影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暴力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加难以界定。
去年九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妻子Kim,一时引起舆论关注。名人效应下,更多人看到的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战争,同样受到伤害的还有三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