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也丢了儿子的四川人何顺莲,她至今仍为一件事后悔。“儿子已经4岁了,我却没有去刻意教他记住家里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我真后悔,如果教他记了,兴许有机会能自己找着家。”后来女儿稍大些的时候,何顺莲就一遍遍教这些曾经未教过儿子的东西,直至不管谁问,幼小的女儿都能流利地说出父母的姓名、老家的地址和一长串手机号码。
幼孩城中“放养”
2000年,何顺莲和老公一起带着年幼的儿子从四川广安老家来到昆明打工,因为在老家盖新房子欠了一屁股债,他们得挣钱还债。
初到昆明,和大多数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者一样,老公跟着别人做装修,而何顺莲则自己在家带孩子。他们租住在官渡区平桥村,一个人口密集、环境较差的“城中村”,但房租相对较便宜。“做装修一天也就挣几十块钱,老公一个人养家,很辛苦,我看着心疼,就想着自己也干些零活补贴家用。”跟老公商量后,何顺莲把婆婆从老家接来帮自己带孩子,而她干起了针织的活计。“就是拿了订单和原材料,然后带回家来做,每做一件,可以赚一毛五分钱。”
为了多赚钱,何顺莲每天从早到黑一直趴在缝纫机上,经常忙到深夜。一天,婆婆领着儿子出去玩儿,结果孩子丢了。何顺莲为此直埋怨自己,“如果不做那个活,如果我自己带娃娃,也许就不会丢了。”
和何顺莲一样,绝大多数到昆明打工的外来人口都租住在官渡和西山两区的“城中村”内,通常是十几平米大的一间出租屋,除了床,几乎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昆明警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官渡区常住人口为55.8万人,流动人口为52.9万人; 以区内其中一个城中村———福德村为例,该村常住人口仅1.8万人,而流动人口就有6.1万人。
诸多外来人口的涌入,让官渡区各个城中村的大街小巷,热闹异常,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场景是:大人们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孩子们自顾自的在巷子里、在摊点旁玩耍,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几乎看不出这些幼小孩子的家长在哪里。这些外来务工家庭平均每家都至少有两个孩子,而一家三个孩子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多数外来务工者因为学历低,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职业,男的大多在建筑工地干活、做些装修,或者以骑摩托载客谋生;女的多数租个摊位卖菜卖水果卖衣服,做点小生意。
为了维持生计,忙于养家糊口的父母们很难分出精力专门照看幼小的孩子,许多孩子处于放养状态; 而在人员混杂、人口流动极大的城中村内,这些孩子就成了人贩子下手的主要目标,经常是人贩子抱着小孩说,给你买好吃的或者给买玩具,孩子就乖乖跟着走了。
自从儿子丢了后,何顺莲再没搬过家,“不敢搬,总觉着儿子有一天能自己找回来。”何顺莲在老家盖新房子欠的债早还清了,可新房子却一直没等来它的主人,至今空着。
“当年为什么不看好我?!”
2012年,在福建,几个未成年因偷了一块玉,最后被警察抓获。警方通知家属前来处理,其中一位赶来的亲属说,孩子不是亲生的,是买来的,到现在还没户口。警方随即将这位14岁青少年的血型输入了DNA寻亲数据库进行比对。就这样,丢了两个儿子的罗芹英找到了小儿子。
罗芹英得到消息的那天,坐卧不安。在警方的安排下,她和丈夫千里迢迢赶到福建接孩子回家。“见到孩子时,有点陌生,穿一双拖鞋,很落魄,我心里很难过,孩子受苦了,但看到他好手好脚的,我又很高兴,因为之前我特别担心孩子被买去弄残手脚,当乞讨工具。”对着9年未见却朝思暮想的儿子,夫妇俩痛哭流涕,可眼前的孩子却始终一脸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