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卖画,一是经营上的考虑,实现资金的流动;另外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留下更好的,倒出资金来购买更好的东西。
所以,我卖画是按规律走,认识转变了,买更好的作品这本身符合收藏的规律;退一步讲,我卖画就是单纯为了赚钱,这本身也是合情合理的。
玥宝斋的经营,除了卖画,也有其他的生意和收入。
不谦虚地讲,我就是靠卖画在收藏界建立名气的。一幅作品我在拍卖行20万元买入,400万元卖出;200万元买入,1000万元卖出,这都是有记录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的眼光。能否卖得出,卖得贵,是对一个收藏家是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好的作品我发现了,买下它,再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这个过程中,一是树立了藏家的影响,二是交易本身为国家带来了税收的增加。这怎么不好了?
艺术赞助基金是私人博物馆的方向
《中国经营报》:玥宝斋的这种靠卖藏品赢利的模式,你觉得对其他私人博物馆来说可以复制吗?
郭庆祥:可以复制,但需要条件。首先是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然后是对艺术品深入的研究,个人有很好的品位和修养,能看得准、买得准,才能够卖得准,实现藏品的价值。
另外,收藏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收藏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做收藏的时候吃了很多苦头,下了很大工夫才能不断积累、进步。
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让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目前收藏界对艺术品、对艺术收藏的认识太混浊不清了。
《中国经营报》:私人收藏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传承、如果持续的问题,你有没有考虑你的这些收藏如何传继?
郭庆祥:顺其自然吧,我是因为喜欢这些作品才收藏的,除去因为眼界变化,去粗取精和经营需要卖的,有些作品我是不舍得卖的,比如吴冠中的《高粱》、李可染的《漓江》、黄胄的《维吾尔少女》等。我喜欢的是中国的写意画,好的画就是一首诗,能吸引你慢慢地读下去,诗情画意的感觉,在吴冠中的作品里就很强烈。
正常情况下,我如果不在了,这些东西是应该传给我的孩子,至于他们怎么处理,我就管不了了,我也没有刻意培养我的孩子进入收藏领域,接我的班什么的。
对于私人博物馆的存续,我认为国外有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就是设立特别的艺术赞助基金,比如你喜欢瓷器,可以每年或者不定期地给基金投钱,同时享受瓷器博物馆的贵宾服务等,这个是比较合理、稳定的模式。也应该是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单纯依靠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赞助终归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