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资讯

书画保存有讲究:重视装裱装潢及存放方法

2013-11-05 10:41:21 来源:

  书画的保存较其他古董来说难度是最大的,这主要是由书画使用的材质都相对脆弱、易损决定的。因此书画的庋藏(收藏)主要应做好两方面,一是重视装裱,二是存放得法。

  装裱讲究

  书画的裱褙(即“装裱”),自唐以来就十分考究。画中国画的人常说,“七分画,三分裱。”陶宗仪曾在《南村辍耕录》中将裱褙列为十三科,即十三种工艺和技巧,缺一不可,各有窍门,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所谓裱,是指画幅正面四周的绫、锦圈边;所谓褙,是指画幅背面的托纸、包首。

  装裱利于收藏

  中国历代鉴藏家对于书画作品的装裱更是十分重视,因为恰当、精美的装裱不仅会使藏品增色,而且更利于藏品的收藏和养护。唐代张彦远家的书画,在装裱时都会将浆糊中的面筋提取出去,并在浆糊中加入具有防虫作用的熏陆香末。据记载,南唐李后主内府的藏品在装潢上也极其考究,装裱用锦有大回鸾、小回鸾、云鹤练、鹊墨锦等花样,提头用织成绦带,签用黄经纸。裱好的书画背面还会书写记录监督装裱人的姓名。看来,早在唐、五代之际,传统书画的装裱就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和严格的制度。

  私人收藏 装潢独特

  私人收藏家中,最讲究装潢的是清代梁清标。他的藏品,装潢形式、用料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且专门延请了扬州的装裱高手张黄美主其事。他家的立轴,天地头都用云鹤花绫,包首用淡色绢,轴头用紫檀等硬木;手卷仿宋“宣和装”,其中许多重要藏品使用古锦,而别子和上下堵头都用白玉,非常华贵精美。

  皇室收藏 装裱后的鉴定学

  在皇室收藏中,犹以宋徽宗“宣和装”、清乾隆“内府装”最是考究。后人不仅可从精美的装潢上窥见当时宫廷收藏的情况,而且,装裱本身也作为鉴定学辨识的一个方面,为书画的鉴定提供了无数重要信息。如“宣和装”中的黄绢隔水,完整的每幅大概13.4 厘米宽,如果其尺寸太窄,就有可能是后代拼接或挪移的。如《石渠宝笈·养心殿》著录的传为胡瓌《番骑图卷》,实为元人画,现藏北京故宫。此卷装裱也用“宣和装”样式,其画心前后各有两条宋黄绢却各只有5.6 厘米左右,明显为将原有一条黄绢剖分为二。位置在前的黄绢上有仿宋徽宗“瘦金体”书图名,但笔力弱、劣,亦无徽宗双龙印玺等印记,是作伪者根据《宣和画谱》中关于胡瓌有六幅《番骑图》的记载,臆断此卷为胡瓌,并做了假徽宗题签以欺世。

  裱褙师傅受尊重

  不仅鉴藏家重视书画的装裱,技艺高超的裱褙师傅向来也受到书画家的尊重。清末、民国年间,琉璃厂、隆福寺等古玩店云集的街市,极盛时仅裱画铺就多达二百余家。这么多的装裱店为书画的收藏和保护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裱画师。如张大千家中就曾经延请过“京裱”和“苏裱”师傅各两人,他自己收藏的古画或作古人的假画,就用“京裱”,因“京裱”长于全补、修整,且裱工厚实而古朴;如果是他个人的创作,则用“苏裱”,因“苏裱”长于绫绢配色,裱工匀薄娟秀。齐白石在湖南家乡时,由于对县城和省会长沙的裱工都不满意,所有作品都由自己亲手装裱。

  保存得法

  勿用塑料袋密封

  有些人认为,书画怕受潮,就用数层塑料袋密密套牢、扎紧,然后锁在铁柜里,又可以防火。实际上,这样做不仅不会使书画受到良好的保护,反而会毁了好东西。为何?因为中国传统书画创作、装潢使用的皆为有机物质材料,如树皮造纸、蚕丝织绢,这些材质有其天然的特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历代文人、鉴藏家都把书画看成是有生命,会“呼吸”之物,实际是指书画材质在一定程度可自我调节。因此,用塑料、铁柜虽会使书画与外界相对隔绝,但其材质无法“呼吸”、调节,就会使开卷时书画受到的热气、潮霉、人体油汗、风沙等媒介捂在这么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各种不利媒介无法逐渐消散而会迅速萌发、繁殖。许多质地发霉、矿物质颜色脱落的先例,都是用塑料捂出来的。所以,要做到收藏得法,就首先要对书画的材质和收藏方法有较正确的认识。

编辑:苏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