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想法,还缘于电力部门的优质服务以及日趋完善畅通的优质电能供应。”杨冬峰告诉我们,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1点多钟,正在生产的车间突然停了电,如果不及时修好,将要损失好几万。无奈之下,杨冬峰拨通了包片电工杨志亮的电话,十几分钟后,杨志亮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赶到厂子,发现是配电箱缺了一路电,于是紧急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由于我们是昼夜生产加工,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不管啥时候,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很快就到了。”
“豆腐王”王汉文开发的风味养生豆干受欢迎
王汉文是商洛黑龙口镇秦岭铺村人,由于祖祖辈辈以做手工豆腐为业,在方圆几十里,做的豆腐量大、质好、销路广,便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豆腐王”。
为了做大做强豆腐产业,王汉文在大商塬租地4亩建豆腐加工作坊。当我们问起他“豆腐王”的来历时,他解释说:“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有制作豆腐的传统,自打记事起,祖辈人就点灯熬油,手摇拐磨,磨浆至深夜。后来,我从父亲手里继承祖业,由于在方圆几十里,我做的豆腐量大、质好、不愁销,注册了“地肺”商标,2004年曾荣获第十一届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后稷奖,大家伙都这样称呼我。”
当谈起电与豆腐制作的关系时,王汉文说:“小时候,在父辈手里,照明靠油,烧火需拉大风箱,打浆是人摇拐磨,效率低,人一歇停,磨就不转,常要熬到深更半夜,还没产量。而现在,用电方便、省事,还提高了产量。可以说,我们一刻都离不开电。我这里的黄豆脱皮机、打浆机、烧火的鼓风机,还有照明,都需用电。黄豆泡好后,如果没电,打不成浆,稍时就泡过了,发了酸也就做不出好豆腐,我们损失可就大了。”
当说到电力服务,王汉文说:“以前,遇刮风下雨,电总肯耍嘛达。现在,电网升级改造后,电再没耍过嘛达。若遇计划检修,供电所都会事先张贴告示,到跟前,又会再次打电话提前通知,服务上没说的,我们有事打电话,电工随叫随到。以前我用两相电打浆,速度慢,赶不上劲,后来供电所知道情况,还给我申请架设了三项动力电,我又增添了部分自动化机械设备,节省了人力,现在打浆省事、方便、也快捷多了。回想父辈,的确辛苦,我们赶上好时代,也都得益于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王汉文说,他现在已经开发出了藿香豆腐干、灰灰菜豆腐干、香椿豆腐干等风味、养生豆干及豆浆30多个品种,注册专利13项。“下一步,我要借助优质的电力资源,依托黑龙口成熟的豆腐加工产业,争取把黑龙口的风味、养生豆制品卖向全省,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