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字武 徐 磊 张 旺 余 萍
连日来,位于山阳县的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厂化栽培的滑子菇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收。 (本报通讯员 邵 鹏 摄)
“十四五”以来,我市把培育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大棚空闲期无缝发展“短平快”特色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近日,走进柞水县凤凰镇桃园村滑子菇种植基地的大棚,一串串整齐的菌包挂满支架,金黄的滑子菇从菌包中“探出头来”,村民们或采摘或晾晒,一派紧张忙碌的繁忙景象。
“我们在这儿摘滑子菇,离家近也能照看老人,能摘4个月左右,这样下来也能挣个万把块钱。来这里交通挺方便的,摘滑子菇的活也不重挺好。”桃园村村民王红笑着说。
为全面提高木耳大棚种植效益和利用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链,桃园村木耳大棚基地采用“轮作种植”模式,把秋冬季闲置的木耳大棚基地二次利用起来,大力种植滑子菇等适生菌种,有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4.5万元的稳定收益。
桃园村滑子菇种植大户李忠宝说:“我们这儿的蘑菇从10月5日开始采摘,每天有二三十人摘,一天能摘两三千公斤鲜蘑菇,时间能持续到明年2月份。我今年在桃园村发展了40栋大棚,菌包数量是45万袋。我的销售渠道是订单式销售,经过科学腌制、烘干后,都销往俄罗斯。”
在山阳县,户家塬镇康乐村和中村镇沟口社区的滑子菇也迎来了新一茬的采摘季。
康乐村的一位菇农说:“不到10分钟,我就能摘满一筐子。在门口干活儿轻松,还能挣点钱,感觉挺好的。”
在中村镇滑子菇种植基地分拣区,刚刚采摘的滑子菇被快速分拣、装筐,准备发往各地市场和加工车间。该基地实行工厂化育种、规模化栽培、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有效实现了产量稳中有升。
陕西丰中润海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林说:“我们的种植是从1月份至6月份分一个季度,能生产80万袋。等到秋冬季的9月至12月份,又能生产80万袋,1年能做150万(袋)到200万(袋)左右的菌包。一袋的成本是3块钱左右,可以卖到6块钱左右。”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基地还开发腌制菌菇、菌菇干、菌菇罐头等衍生产品,种植平菇等新菌种,为基地差异化生产打开思路。
近年来,沟口社区通过“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中村镇沟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建军说:“今年能带动全村30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户60多户60多人,监测户8户,带动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的收入在40万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始终锚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核心目标,将特色食用菌产业作为首位农业产业,统筹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市种植食用菌4.74亿袋、鲜品产量36.7万吨。其中,种植木耳1.56亿袋、鲜品产量5.78万吨。“柞水木耳”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达13.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