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嘉宵
“老张,你家地埂往东挪了半尺,老李家春耕时拖拉机就不好转弯了。”“咱都退一步,按原来划的线,我来给你们重新量一遍!”……9月26日上午,在山阳县西照川镇黄泥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明海带着村“两委”干部在田间地头调解矛盾纠纷。三言两语间,一场争执烟消云散。这是黄泥河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个偏远山村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举措,实现了无上访、无诉讼,真正把“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落到了实处。
党群连心筑牢根基
“党员就是要亮身份、担责任,让群众看到党旗就有主心骨。”这是刘明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黄泥河村,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的行动,是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网”。黄泥河村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党群联心卡”制度和“1+2+N”工作体系,把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落到每个角落:1个党支部统领全局,3个党小组各司其职,选优配强9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包联全村362户群众。每户都收到一张“党群联心卡”,上面有包联党员的电话和职责。
党员成正东包联的是他家周边的6户邻居。“老李家孙子入学手续是我帮着跑的,赵婶家的宅基地纠纷也是在我家院里化解的。”成正东说,“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谁家有难处,我第一时间就能上门。”去年夏天连降大雨,他连夜排查时发现独居老人王奶奶的土坯房出现裂缝,立即上报并协助转移,避免了险情。正是这些日常中的细微关照,让组织的温度渗透到家家户户。
阳光治理凝聚民心
“透明,是凝聚人心的最好办法。”刘明海指着村务公开栏介绍。黄泥河村坚持将党组织决策部署、组织建设、发展党员三大项列为公开重点。尤其在发展党员方面,全程公开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考察、发展对象确定及预备党员接收和转正等环节,接受党员群众监督。70岁的老党员何延平每次路过公开栏都会驻足:“看到年轻人一步步成长起来,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心里特别踏实。”
此外,村里还将村级重大决策、社会救助保障、惠农政策落实等内容列为村务公开事项。重大财务事项不仅公开结果,还披露决策过程和依据,所有资金流向清晰可知。资金使用明细、施工方选择理由等全部上墙公布。“钱花得明白,事儿办得透亮,我们自然信得过。”村民成昌升说。这种全方位公开,不仅保障了村集体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还让村民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党员从“参与者”升级为“决策者”,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润乡村促进和谐
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步推进。黄泥河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帮助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小村规”夯实基层自治根基。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由村“两委”、村民代表、党员带头组织开展“院落会”,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话发展,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零距离化解邻里纠纷。村里设立了“道德积分超市”,将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做好事还能获积分,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村民刘大姐用积分换洗发水时高兴地说。
黄泥河村还大力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好公婆好媳妇”、五星文明户、最美庭院等特色评选活动。今年以来,累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36户,全村形成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依托建成的文化健身广场和乡村大舞台等平台,组织开展专题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满满的幸福。
“黄泥河的经验证明,基层治理既要筑牢‘防火墙’,更要搭建‘连心桥’。”西照川镇党委书记唐启华说。黄泥河村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纠纷不出村”到“矛盾不上交”,从“村民零上访”到“事事有人管”,探索出一条“预防在先、调解在前、服务在实”的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