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州区

斗室里的文学麦田

2025-09-16 09:30:19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马泽平 马 姜

  在商州区城关街道东关社区南院巷,一栋老旧居民楼二层,有一间仅15平方米的房间,墙角与床上堆着书籍和手稿。这里是54岁党根虎的卧室,也是他的厨房和书房。9月8日,党根虎把记者迎进拥挤的房子,笑着说:“这房子采光好,看书写作不费眼,我很满意。”

  党根虎来自商州区夜村镇口前村,是一位草根农民作家。他对生活的要求简单至极,但对文学的向往却高入云端。

  儿时的党根虎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初中时便展露文采,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文学的种子从此在他心中悄悄生根。然而,中考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击碎了他的求学梦。与土地为伴、出门打零工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常年劳累也让他落下一身病根。但他从没放弃人生追求,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还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在无数个深夜里,他将生活的零星感悟写成散文和诗歌,却总因自认“水平不够”而不敢投稿。

  一场生离死别,终于撞开了党根虎的文学创作闸门。2022年的冬天,寒冷刺骨,年近九旬的母亲疾病缠身,最终离世。“母亲是我眼睁睁看着走的。”他声音低沉,“那份撕心裂肺的痛,像一把重锤,把我整个人都砸碎了。”他积压了半生的情感喷涌而出,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写作,写思念、写悔恨、写母亲一生的艰辛。母亲的离世,让他意识到,人终有一死,既然死亡无法避免,不如在活着时惜时如金,把日子过得有意义。对他而言,这份生命的意义,就是把生活的悲与欢,都化作笔下的力量,在那个由方块字构筑的世界里,挣脱现实的窘迫,天马行空,肆意表达。于是,短短几年时间,一份20万字的《忆娘亲》文集出炉。

  如果说母亲的离去是惊雷,唤醒了他的文学创作,那么父亲的一生,则是他文学世界的基石。党根虎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块麦田》,主角便是他的父亲——一个在麦田里耕耘守望了一生,勤劳、勇敢而又执拗的农民。在他的笔下,父亲的形象平凡而光辉。为了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父亲省吃俭用,劳作之余捡废品。他对土地的爱,对儿女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小说发表后被多家省级刊物转载,稿酬就有几千元,这对于靠打零工和低保维持生计的党根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更是一份珍贵的认可。

  至今,党根虎已发表诗文300多篇,总计几十万字,多篇作品被省级文学刊物登载。2024年,他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几十年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文学的仰望,获得了专业领域的认可。

  党根虎说:“我在文学创作这条崎岖的路上,并非踽踽独行,有一大批我的恩人在帮助我,他们犹如一束束暖阳,照亮我前行的路。”

  2024年2月,党根虎听说心中仰慕的当代文学大咖贾平凹回商洛参加乡党回乡发展大会,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赶去贾平凹下榻的酒店,途中大雪纷飞,他在雪地里摔了好几跤,浑身是泥,狼狈不堪。“一路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担心贾平凹老师很忙,没有时间接见我这个无名小卒,我的文稿也入不了老师的法眼。”党根虎说,“当我把文集《忆娘亲》送到贾老师手中,他浏览了一下这本整整400多页的诗歌散文回忆录,听了我的故事后,连连说好,欣然为我题写书名,还语重心长地鼓励我继续坚持创作下去。这份肯定就像一束太阳光,让我的内心沸腾了起来。”今年夏天,党根虎从手机短信里发给贾平凹13万字长篇小说《黄泥山庄》,贾平凹再次为他题写了书名。回忆起这段故事,党根虎眼中闪着感动的泪光。

  如果说文学大师贾平凹的鼓励让党根虎有了仰望星空的勇气,那么党根虎身边的鱼在洋、芦芙荭、李育善、鱼先军等作家则用最朴实的方式为他护航,给了他脚踏实地的力量。这些作家,在党根虎母亲住院时,纷纷慷慨解囊给予帮助。鱼在洋经常关心他的工作与生活,叮嘱他要“先生活,后写作”。鱼先军更是用自己的写作经历和身边发生的故事启迪他学会生存,还指导他写小说的技法。

  善意不仅来自文友,也来自陌生人。党根虎的房东王拉拉,就是他生命里一个温暖的注脚。王拉拉是商洛市第三届道德模范,一个心善又爽朗的大姐。一次,王拉拉正在街上摆摊,恰巧遇到了没找到活的党根虎。闲聊中得知他饥肠辘辘,她热情地说:“走,去我家我给你做糊汤饭吃!”正是这顿热饭,王拉拉也知道了党根虎热爱文学、坚持创作的故事。了解到党根虎以前租住的房屋黑暗潮湿,王拉拉主动腾出自家二楼的房间,细心收拾后笑着说:“租金砍半,一个月给70块钱就行,让你有个安稳的地方看书写字。”

  正是这些微小善举汇聚成暖流,让党根虎一天不知疲惫,白天在城里打零工,晚上闲暇之余奋笔疾书。“这么多好心人帮我,我也得做点啥。”他说,尽管生活拮据,但他时常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无论是打扫卫生,还是开展文明宣讲,他都尽可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夜幕降临,记者告别时,党根虎说出最大心愿:攒钱买书号,出版自己的文集。在那间15平方米的斗室里,他继续伏案写作,将故乡、亲人与岁月,一行行种进文学的麦田。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