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南 玺 王孝竹
近日,方启祥(左一)向游客介绍自己的根雕作品。
从昔日乡邻不解的“独行者”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单日创收18万元的根艺师到新建制香厂的领路人,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的方启祥,以近40载的坚守与热忱,生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匠人精神。他化枯木为艺术,燃草木成清香,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搭乘乡村振兴的东风,为家乡闲散劳动力开辟了家门口的就业新路,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枯木逢春 匠心独运
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村民忙于耕作庄稼时,方启祥却埋头于树根与盆景的世界。“那时大家都种辣椒、玉米,我却栽树根、弄盆景,不少人觉得我不务正业。”方启祥回忆道。面对不解甚至质疑,是妻子始终如一的支持给了他前行的勇气,她相信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未来会有价值。
这份独特的视野,源于方启祥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经历和对艺术的热爱。他钟情于奇石、盆景与根艺,曾担任农村移动电影放映员,丰富的阅历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精神价值。他坚信,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人们更需要“修心养性、文化滋养”的精神追求。
今年8月,方启祥的根雕技艺被正式列入镇安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对他多年的坚守给予了沉甸甸的认可。
文旅融合 点木成金
近年来,地处秦岭深处的丰收村,背靠塔云山景区,依托优良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大众、亲子、创意3类民宿,擦亮了镇安县“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的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丰收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方启祥尝到了甜头。他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电影机及其他品牌的电影放映设备,成立了怀旧声光工作室,在家里办起了“电影小驿站”;他还将根雕作品和盆景陈列展出,成立“竹林文创工作室”,成为游客纷纷光顾的一处风景。
随着青铜关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方启祥的艺术品借此东风,远销广州、深圳、四川等地。“收入最高时,两天就有18万元进账。”谈及此,方启祥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但他更看重的是,“赚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手艺被认可、被喜爱。”2024年10月,他带着“骞澜玉松牡丹艺术”亮相农高会,向更多人展示了家乡的蜕变与活力。
古艺新传 众创共享
根雕技艺入选非遗名录,对方启祥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深知艺术市场的局限性:“喜欢就有市场,不喜欢,做得再好也难被认可。”为了让传统手艺产生更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富裕,今年10月,他的“韵阁香艺”制香加工厂正式开业。
方启祥介绍,他的香品纯天然、无公害,原料来自根雕剩余的崖柏边角料和本地艾草,真正实现就地取材。他还特意聘请当地制香老师傅马万群,让制香这门老手艺得以传承。“一方面是想提高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希望带动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让大家在家门口就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方启祥的愿景朴实而真诚。
方启祥的老朋友梁明惠这样评价:“启祥为人踏实,做事靠谱,他一辈子爱‘折腾’,把爱好做成了事业,把个人追求变成了共富动力。”
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扎根乡土的匠人,再到带动一方的共富带头人,方启祥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他骨子里的坚韧、创新与奉献。他用自身经历证明,只要有想法、肯坚持,脚下的泥土就是创作的源泉,传统的技艺就是致富的活水。他不仅守护了一门手艺,更激活了一片乡土,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添上了匠心独运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