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茶棚听民意 闭环解民忧

——镇安县金钟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5-11-19 09:49:2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王习尧在“石墙议事角”为村民宣讲法律法规,收集民情民意。

  本报通讯员 王 静

  “这联络站真管用,咱老百姓说的话有人听,办事效率还这么高!”近日,在镇安县云盖寺镇金钟村,村民刘成军看到损坏的路灯重新亮起来,笑着跟邻居说。

  此前,刘成军傍晚到村头接放学的孙子时,总被黑漆漆的路难住,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老旧茶棚反映:“咱家门口那路灯坏了好几天了,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的,老人小孩走路都不放心,能不能帮忙看看?”人大代表当场掏出本子记下来,转头就联系镇上的电工前来维修,第二天傍晚路灯就亮了起来。

  “老旧茶棚”是金钟村的“代表听你说”角落。这件事这是金钟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听民情、解民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金钟村以“接地气、连民心、促发展”为目标,将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深深根植于乡土肌理,使其成为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推动发展的“桥梁”。

  接地气:把议事场建在群众家门口

  金钟村摒弃“机关化”议事模式,将民主阵地延伸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古树下的“石墙议事角”里,“拉家长里短、议金牌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村民每月齐聚于此,从退耕还林的树种选择到村口水源地的保护方案,关乎村庄发展的大小事,都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坦诚交流中凝聚共识。

  由老旧茶棚改造而成的“代表听你说”角落,聚焦群众日常生活里的“琐碎事”。

  此外,村里还打造了“五小工程”——解决杂物堆放的小仓储、方便搬迁户种菜的小菜园、传递政策的小广播、弘扬新风的荣誉墙、收集诉求的民意箱,让民主场景融入村民柴米油盐的日常。

  连民心:以闭环机制解决群众烦心事

  金钟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为准则,构建起全链条民生服务体系。联络站建立“民意收集—代表提案—政府办理—群众评议”闭环管理模式,为每位代表制定“民生履职清单”,明确走访户数、诉求办理量等量化指标,还创新“绿、蓝、黄”三色研判机制:紧急民生诉求标“红”,优先处置;常规民生问题标“蓝”,限时办理;长期民生规划标“黄”,分步推进。

  每月固定的“民生服务日”里,人大代表化身“代办员”,在村头广场、田间地头等群众常去的地方“摆摊”,现场帮村民办理低保申请、医保缴费、农资协调等事务。

  此前,几位留守老人反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没法申领高龄补贴”,代表们不仅当场手把手教学,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代办,短短几天就完成了村里高龄老人的补贴申领。

  金钟村党支部书记王习尧看着老人们拿到补贴时的笑容感慨道:“咱建联络站、搞闭环机制,就是要让政策落到实处,也让大家打心底里愿意参与村里的事。”

  促发展:让民主智慧变成强村“金钥匙”

  联络站不只是“议事厅”,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催化器”,通过汇聚民智、链接资源,让民主实践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实效。

  村里成立“产业议事会”,由人大代表牵头,定期邀请村民、合作社负责人、企业代表围坐交流,共谋发展路径。此前,有村民提出村里山水资源好,可搞乡村旅游,代表们实地调研后,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牵头打造了露营基地和水果采摘园。

  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中,联络站更是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代表们收集村民发展产业的诉求与建议,再与镇政府、企业对接协调,成功推动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助力东洞村发展林麝养殖,带动村民入股分红;推动西洞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为村集体增收;引导金钟村发展鲤鱼养殖,形成“养殖+销售+垂钓体验”的产业链,让民主议事的成果真正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金钟村的实践深刻印证:乡土味是最浓的凝聚力,用村民熟悉的方式和场景,能让群众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主人;民生事是最实的民主课,从柴米油盐到产业发展,让民主变得可触摸、有温度;创新力是最强的引擎,打破传统模式,才能打造出带露珠、沾泥土的民主阵地。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