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品头论足

解读电影票价背后利益博弈 生产到销售环环相扣

解读电影票价背后利益博弈 生产到销售环环相扣

2012-03-14 16:58:46

  道具设备

  物价上涨 大幅推高制作成本

  物价上涨导致剧组制作道具的物料成本也提高很多,不同影片支出费用差距巨大,实力雄厚的片方往往斥巨资打造场景购买器材,但从细节入手完全可以降低物资消耗,也不会对影片质量产生致命影响。

  除了占比最大的演职人员投入之外,片方前期投入最大的成本还包括物资投入。前不久,导演冯小刚公开表示自己为了拍摄电影《一九四二》“大手笔”斥资1.8亿元打造一条逼真的“民国街”,近日,冯导又在微博上展示自己拍摄电影用的四架昂贵的德国器材。“它们中间每个器材的价值都在15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0万元,用这种设备拍出来的电影的票价不贵也难。”一位摄影爱好者分析。

  “物价的上升导致剧组制作道具的物料成本也提高了很多。”陈焕宗坦言。记者在走访昌平区某电影道具制作厂房时了解到,从去年到今年,包括塑料、皮革、金属等在内的电影道具原材料费用上涨了20%左右,人工费用上涨了40%-50%。“原本准备接手《赵氏孤儿》剧组80万元左右的订单,但是由于人工费用上涨太多,最后我们只能制作40万元左右的道具。”为电影《赵氏孤儿》制作部分兵甲的道具师周某向记者透露,原来制作相似的道具时,道具师能净赚其中的2/3,现在只能挣一半甚至1/3左右。

  据他介绍,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目前听说过的道具订单中单人道具、服装成本耗费相当“可观”的典型,该片片方当初为主演周润发、巩俐和周杰伦三人的服装道具共支付了500万元左右的费用。“虽然片方特别要求三人的头饰全部都要用纯黄金打造、工艺要求极其精细,但当时接下该单道具师还是因此而‘大捞’了一笔,现在很难接到利润这么高的订单了。”周某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开始考虑逐步提高道具收费标准,寻找更多低成本、效果相似的道具材料。

  “聪明的制片人完全可以在道具等物资投入上‘巧妙’省钱,为影片节省开支。”某资深电影人向记者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一位电影制片人,因为没有经验为剧组耗费了过多的无谓开销,该电影为了表现出古代士兵的逼真效果,为每位饰演士兵的群众演员都订做了昂贵的假胡子。而有经验的制片人往往会事先跟导演沟通好镜头安排,只给能够拍到面部特征的几位前排群众演员制作精致的假发、胡子等配件,而给后排镜头模糊的演员以廉价的替代品。

  事实上,降低影片物资投入成本,从细节节省物资消耗完全可以降低影片投入。据胡子介绍,导演张猛最初只揣着7万元拍摄《钢的琴》,打算一边拍摄一边筹钱。在这种资金紧张的条件下,《钢的琴》在拍摄过程中还是创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观众都对片中演员秦海璐和王千源在烟雾中表演的场景印象深刻。“这个‘神来之笔’实是无奈之举,是逼出来的,在原来的剧本里,这场戏应该是两个人站在两个大烟囱的下面演奏,有一点超现实的意味。”张猛无奈地表示,“我们没有资金去搭建两个合适位置的烟囱,只能在地上挖两个深坑,工作人员在里面不停地放烟,拍出来就成了‘烟囱’,像舞台上的追光一样。”

  发行推广

  宣发制胜 四分电影六分宣传

  电影的宣发过程可能影响到整部电影的票房命运,市场不乏小成本国产影片靠宣发制胜的案例。电影《将爱》的编剧邢爱娜甚至在微博上直呼“四分电影、六分宣发”。

  有电影发行方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一般而言,影院拿到电影票房之后,需要上交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5%的专项基金、3.3%左右的营业税。扣除这两项后,制片方可获得剩下票房的34%-37%,具体比例会根据影片投资大小等因素适当调整,发行方获得6%,其余48.7%-51.7%则由放映渠道进行分成,影院在其中可以拿到50%以上,剩下1.7%左右的票房则归院线所有。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