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透露,4-5年前首都电影院建立初期,影院的房租基本上只包含200万-300万元的保底费用加上每年10%左右的票房收入,2009年北京影院普遍的房租涨到2008年的两倍,近两年,影院为争取用地,上缴20%甚至更高的票房分成作为房租也是非常普遍的。
另外,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透露,影院的成本除了房租,还包括影院硬件改造费用,即旧影院要随着人们观影需求的提升改造成新影城,单厅影院改造成多厅影院;电影设备投入,即数字放映系统和大屏幕的投入;影院的运行经费,即职工工资、日常开销、促销活动经费等。一般电影院前几年都无法盈利,只能想办法尽快收回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中,导致电影票价虚高的主要问题还是国内银幕数量太少。张艺谋、冯小刚等六位全国政协委员更在提案中直指我国社会影院和银幕数依然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观影人次的增加。
“银幕少导致消费者观影地点的选择少,影院随心所欲地提高票价后,依然还有观众为看喜欢的电影不得不多花钱。”某资深影评人称。而北京新影联高军也直言,票价高的根本原因是人均银幕数过低,从根本上降低票价还是要增加电影银幕建设数量,让消费者更容易看上电影。
不断攀高的票价吓跑了谁
单纯地把提高票价作为影院手段的时代已渐行渐远。最终,越来越高的电影票价“吓跑”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影院最终获得的收益。
20多年前,国家广电总局将电影票价制定权“交棒”给影院后没多久,电影票价就一路“疯涨”,从几十元到上百元的电影票悄然间已成为了消费者日常休闲娱乐生活中的“奢侈品”。在中国,一张电影票票价占人均月收入的1/57,超越了美国、韩国、日本和法国。一心把影院发展“赌”在提高电影票零售价上的经营者,逐渐地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
事实上,全国单个影院全年票房最高的耀莱国际影城,虽然平均票价只有26元且位于五棵松,但观影人次高达280多万,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影院。而全国平均票价最高的万达国际影城,虽然地处CBD黄金地段,却因票价高达60多元,观影人次还不到耀莱影城的三分之一,收入相差了1600多万元。
票价高低严重影响到观影人次,票价的上涨降低了普通观众的观影兴趣,最终影响的是影院本身。为了扭转这个发展趋势,将盈利重点从单一提高票价向多元化转移十分必要。
中影星美院线影院代表曾坦言,自己参观美国洛杉矶AMC影院多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影院内设置了大量电影衍生品、观影相关商品销售空间,很少有观众关心票价高低。在美国,电影票价只占人均月收入的1/480,甚至还比不上消费者看电影时购买的爆米花和饮料的花费。而在大多数中国的影院中,售卖食品饮料以及电影周边产品的柜台却只是“摆设”,大多设置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相当冷清。数据显示,相关产品收入几乎占到美国影院收入的50%左右,而中国却只有10%。
大多数影院经营者虽然都抱怨影院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衍生品、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筛选、进货、销售上,但却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放映场次,不顾放映成本只希望榨干所有放映时段,尽可能多地销售电影票,不顾消费者心情地提高电影票价。
其实,票房的分账比例都是在放映前就固定下来的,就算提高了票价也依然无法提高自己得到收入的比例,大部分票房都要“拱手让人”。适当调整自己靠高价赚取利润的心态,多方面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影院”而不仅仅是放映厅,赚取不需要跟房产商、片方分账的“额外收入”才是影院发展的新出路。(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