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起,内地导演纷纷喊出“抗坞”的口号,但吴鹤沪认为,明知强敌较多,却硬着头皮往上冲,嘴上还高喊有自信胜出,而结果往往是受到重创:“国产片抱团喊口号抗击好莱坞,为自己增加自信是可以的,但到了市场上,还是要靠实力、机会和智慧。”
在好莱坞影片重重阻碍下,最终能成功突围的还只有宁浩的《黄金大劫案》。虽然很多人认为该片不及宁浩之前的“疯狂”系列,但在营销思路上,该片自始至终贯彻“把宁浩打造成一个品牌”的策略,成为该片票房大卖的关键所在。
《黄金大劫案》在概念海报设计上首开国产电影先河,放弃了以往以物化的抽象概念或模糊的演员形象为主的设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宁浩进化史”为主题的概念海报。同时,小马奔腾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宁浩和影片助阵,这也是后来诸多跨界名人出现在《黄金大劫案》各种宣传营销活动上的主要原因。影片监制张一白告诉早报记者,“好的营销不是光是利用导演,而是懂得保护导演,发掘导演身上的价值。”
除利用宁浩品牌传播之外,发行方还注重口碑传播,然而在全国举行试映活动后,口碑两极化严重,有些人嘲笑宁浩把自己的招牌毁了,有些人则力顶宁浩转型成功。面对争议,张一白表示并不担忧反而高兴,“我们会‘推波助澜’,因为引起争议说明宁浩品牌被关注了,至于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看了才能下结论,对宣传起到了好的作用。”
其余国产影片《飞越老人院》(张杨导演)、《我11》(王小帅导演)等,虽也利用了导演价值,只是效果截然不同。一边是媒体喝彩声连连,一边则是低迷的排片场次和不堪的票房数字,导演也感叹为什么自己做出很多努力观众却不买账。此类中小成本影片在宣发上仅仅只有几百万元的宣发费用,只有导演一人独撑各地看片会,在微博上积极转发与电影有关的信息,这似乎已经是电影宣传的全部内容。
《赛德克-巴莱》
未在基础观众中产生反应
与上述大陆影片相比,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算幸运。虽然上映首周末票房仅450万元,但一周后,万达院线力挺该片,增加排片,不少媒体、观众也参与到“拯救赛德克”行动中,票房上涨。万达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该片票房已达1300万元,与预期7000万元的票房相比,当然不能算满意,但是我们尽力了。”导演魏德圣(微博)谈及电影宣传营销的失利时感叹道:“我们也在总结经验,影片评论发酵作用只在媒体和文艺圈,在基础观众层面并没有太大反应。”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