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方案较之“唯收视率体系”而言,无疑更为科学,但却忽视了当下最热门的“网络言论”,没有将网络点击率、微博转载量、网友留言、贴吧评论纳入考量体系。据记者了解,不少节目组和广告商已经开始制定“网络评估体系”,并将其作为“收视率”的补充。如果能将收视率、政府专家意见、网络声音三套体系相结合,那样得出的测评数据将更加准确和客观。
记者观察
“收视率”改革,撼动的是利益
引进几个权威调查机构,彻底解决调查垄断,难么?不难!
在机顶盒里加装一个数据收集器,让所有人都有发言权,难么?不难!
重新制定调查体系,废除“唯收视率”体系,难么?不难!
但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案”,为什么实施起来那么难?说白了,还是利益。一个收视点好几千万元的收益,你让获益机构怎么忍心放手?
首先,引进国外调查机构,撼动的是索福瑞的权威性。早在还有尼尔森的年代,记者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奇观,两个卫视为了一个“跨年演唱会收视冠军”的名头争得面红耳赤,一个拿出尼尔森数据宣称自己是收视第一,一个用了索福瑞数据号称自己才是收视老大……尼尔森挥泪离开后,这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谁是老大,索福瑞说了算!
其次,扩大调查范围,让看电视的人都成为调查对象,这撼动的是索福瑞的控制权。“广州居然有样板户?我周围怎么没听说?”很多人都这样问过记者。不怪他们,广州1270.08万(2011年数据)常住人口,样板户400人,剩下那“被代表”的1270万人都不知道,也正常。
至于增加调查方式,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收视率已经是最直观的,其他体系“可操作”的空间一样大,连“数据”都有猫腻的情况下,观众还能相信什么?央视2011年不是没创新过,但那套“新体系”,据说也就是在电视台内部自娱自乐了一番。(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