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内容方面有着大量的虚构情节(比较关键性的虚构情节是,魏忠贤的死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自杀而亡,远没有影片中那么跌宕起伏),但是影片前半部分确实是比较偏向于社会写实的历史政治剧,不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情的设计都没有太多戏说的成分,是很明确的正剧。影片对晚明社会状况的洞现,观众的确能够感受到的。某些人物背景的设计导演也明显查了相关史料,比如曾经做过贼的靳一川之所以一直被昔日师兄要挟成功,是因为明朝官方明确规定,有犯罪背景的人不可以做锦衣卫。再者,锦衣卫三兄弟中的沈炼与魏忠贤对峙的场景,魏忠贤对于局势的判断、对于对手心理状态的把握,都栩栩如生地显示出了最高端政治人物深不可测的手腕。而宦官、魏忠贤、锦衣卫之间的每一次对峙,也都蕴含着唯有政治环境中才会有的复杂人性变化,而叙事方面波谲云诡的戏剧性也很吸引人。
可导演路阳明显不满足于拍摄一部纯粹耍弄权术,官斗,反思历史,哀叹“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政治剧,影片中还植入了一定的武侠片影像文本。
说“植入”是因为,《绣春刀》真的算不上是一部纯粹的武侠片,影片中只是有若干武侠元素而已。从最狭义的角度来说,武侠片就是“武”与“侠”的杂糅。武是各种武术技艺的比拼,导演借用武侠片的元素,肯定是寄望动作场面为影片增加可看性。可是影片中的动作场面设计几乎没有什么特色,通篇都是近景、特写、慢镜、建构式剪辑构成的场景,比较重要的三位主角分别被追捕的大戏,卢剑星与魏忠贤义女魏廷的决斗过程居然完全省略了,这在常规武侠片中是不可思议的。
在很多动作场景中,导演还借用了喷洒鲜血省略致命一击的方式来强调暴力感,但多次使用之后观众早已对此乏味。最后沈炼与赵靖中在关外的生死相搏,沈炼偷偷拿到给予对方致命一击的刀的这个动作也有重大纰漏:高手决斗的生死攸关之际,这个根本就并不隐蔽的动作对方怎么可能错过?并且,《绣春刀》与光说不练的“武林电影”《倭寇的踪迹》还不一样,整部电影没有任何一句台词涉及到武术方面的技艺,最多只是提了几句类似“这套刀法师父没教过”的泛泛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