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可能无序退出欧元区,令市场猜测全球央行的大放水会不会二度重来?毕竟,仅凭欧洲的力量,并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金融海啸。今年3月30日欧元区各方达成的协议显示,扩容后的欧洲防火墙总规模约为8000亿欧元,远无法应对极端情况的发生。
面对可能的全球宽松,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首先,放水会到什么程度?这需要我们对时下各国的政策空间加以分析。
从经济增长看,一季度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大幅低于预期,英国陷入衰退,欧元区零增长;从就业形势看,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失业率出现反弹,欧元区失业率飙升至历史高位;从通胀形势看,受经济不景气影响,美、欧、英、日四地的CPI均处于下降区间,日本更处于轻微的通缩状态,5月核心CPI同比为-0.8%。综合分析表明,各国央行推行量化的动力十足,而对物价造成的压力短期来看并不会很大,央行有足够的放水空间。
第二个问题是,央行放水会不会有效,对中国影响如何?这与宽松政策能否刺激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相比于2008年,时下宽松政策能起到的效果显然没有那么明显,因在前一轮刺激过程中,市场需求多被透支,各国负债累累:美国面临着“财政悬崖”,日本债务比例居高不下,欧债危机则成为时下最大的风险源。更重要的还有中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减弱。环顾全球,市场需求的不振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只可能令通胀水涨船高,让世界分摊债务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央行的放水意味着外部流动性的宽松,若刻意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粘性,将带来新一轮输入性通货膨胀,而国内通胀形势本不乐观;但若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抵消外部宽松所带来的影响,又将对出口构成打击。这是一个“两难”格局。(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