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品种、用途出现的时间与制作玉器留下的琢磨痕是否统一。如良渚文化的玉琮,其琢磨痕是有固定特点的,如若出现矛盾,无疑要加以严格的鉴别。又如毛道纹,通常是在战国和汉代及后来的清乾隆时期,由于广泛使用铁器为工具琢玉或用金刚石直接刻划玉器时才会有,如果在商代或其他时代的玉器上发现这种刻纹,人们就有理由对其真伪提出怀疑。
再就是玉器品种、用途与颜色的关系。如实用器皿中的碗、执壶等器出现在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且用昆仑山料,一般是没有沁色的,有者也是极个别确定在墓葬中埋藏过的。若发现其上有沁色,甚至通体出现沁色,即所谓“满包装”者,其伪作的可能性就极大了。又如羽殇,均在战国至魏晋时制作,原则上应有一定的沁色,但又不会严重到通体有沁色,若出现无沁色,或如新作那样,就可提出怀疑。(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