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是不是最好的抗通胀保值品,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黄金比房产更保值。黄金和房产,究竟哪一个更适合抵抗通货膨胀呢?让我们来看一组历史上的数据。
以“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例,广州市公安局、财政局等各局的第一科科长月薪在50~70元银元,普通的二等科员月薪在20~30元银元,等级最低的收发员月薪在16元银元左右。公办学校教师的收入则稍高于普通公务员,最低级教员每月能领30元银元工资,最高级教员每月能领125元银元工资。
广州西关华林寺门前的小洋楼,每平方米售价只有30元银元,按银元一元等于150元人民币估算,均价为4 500元钱。当时的最低级教员花一个月工资,就能买到一平方米广州市的房子,而今天广州普通教师的一个月工资是无论如何也买不了一平方米房子的。
由此,某著名专家抛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黄金不能抵御通胀,而支持他观点的所谓证据就是民国时期的房价。他还举例说:“民国时期5两黄金可以买下一个四合院,现在1公斤黄金也买不了半个厕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没有买四合院,而保留5两黄金,那你今天将是一个穷人。”
该专家指出,1980年,一盎司黄金的价格是800多美元,截至2011年4月初,近30年也就涨了600美元。民国初年,1两黄金可以买2亩良田,5两黄金就可以买北京一个四合院。但近100年后的今天,1公斤黄金等于30万元人民币,只能买北京四合院的半个厕所。很多投资者对此议论纷纷,无论从数据上看还是从现实情况中观察,都觉得该专家说得有道理。同时,网上还盛传“黄金保值神话破灭”的说法,有网友计算从2009~2010年,黄金投资的收益不要说比不上房产,甚至还比不上大蒜、猪肉。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黄金的投资收益也远远不及同期房价的上涨幅度。面对这种种现实,很多人得出结论:与黄金相比,房子才是抵御通胀的最佳选择。
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如此简单地看。把战乱时代与和平时代的房价与金价进行比较,前提就错了。现在我们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假设时光可以颠倒,把乱世与和平时代的时间换个顺序,即和平年代在前,而动荡年代在后,那么你可能就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以前苏联为例,前苏联解体时,卢布大幅度贬值。很多亿万富豪,瞬时赤贫如洗。在1990年11月1日以前,前苏联经济秩序正常。1卢布兑换1.67美元。而在1990年11月1日当日,前苏联官方宣布卢布在近三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大幅度贬值,由1卢布兑换1.67美元贬到1卢布兑换0.56美元。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为重整经济使用了“休克疗法”,政府被迫放松银根,增发18万亿卢布。这是1991年货币发行量的20倍,直接导致高达2000%的通货膨胀。旧卢布币值急剧下降。1993年,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发行新的货币以挽救经济。1994年11月25日,卢布的官方汇率已降到1美元兑3 235卢布。到了2000年,再次发行新卢布的时候,相比前苏联解体前,已经变成了1美元兑28 000旧卢布,旧卢布已基本变成废纸。在此极度动荡的环境下,很多昔日的富人被抛向了破产的边缘,甚至赤贫如洗。面对卢布大幅度贬值,这些昔日的富豪无能为力,他们在哀叹,前苏联解体前的自己又是多么的不明智啊?如果把卢布换成黄金,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现在也不至于如此窘迫。
那个著名的专家在这个“四合院 黄金”论中,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乱世的时候,今天盖的房子,没准明天就被炸了,价格低是正常的,怎么能与和平时期相比呢?现在是太平盛世,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在老百姓向往安居乐业,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前提下。(网易)